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饶公印象


标签: 875,印象

我与饶宗颐先生认识,记得是在1997年。其时 我在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受市政府委托 在做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为此专门到香港去考察 学习,借鉴经验。当时住在香港中文大学,久仰饶 公大名,想专程去拜谒。经饶公的一位助手邹重华 博士引荐,由中文大学在读研究生范博士陪同,辗 转来到香港跑马地饶公寓所。

饶公的住所是普通的香港式楼房,记得是在 三楼。客厅不算大,但书房却显得宽敞,一排排书 籍可谓汗牛充栋。初次见面,但见饶公身形略显清 瘦,着深色西装,戴金边眼镜,神态从容安详,尽 显恂恂儒者之风范。听说我来自深圳,饶公很高兴地说,我与深圳很熟,几年前就与深圳大学、深圳 博物馆有过交流,算是老朋友了!一边说一边热情 地招呼我们坐下喝茶。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饶公对敦煌学、 甲骨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都有深入研究,其学 问几乎涵盖到国学各个方面。饶公告诉我,他与助 手正在做一个 《甲骨文通检》的科研项目。谈起科 研这个话题,饶公的神情有点凝重,他认为做学问 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并感叹香港社会商业 气息太浓,以致他的几个研究生毕业后都改行了, 现在是人才储备不足。话语间不无遗憾。

当听到我介绍深圳市政府要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力争将深圳建设成高品位文化城市时,饶公脸上露出微笑,他说,深圳与香港在历史上同属新 安县,两地唇齿相依,关系密切。香港中西文化合 璧,有其自身的优势,而深圳是新兴城市,生气勃 勃,可以引进各方人才。两地文化可谓各有所长, 可以加强联系,合作交流。老先生给我留下最深印 象的一句话就是:“深港两地应该齐头并进。”座 谈中我深感饶公平易近人,对后辈寄以殷切期望, 他希望年轻人可以为深港文化交流多做点事。 

2000年,深圳市创办“深圳读书月”,我被聘 为“读书月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不久,读书月 即酝酿“读书论坛”,拟邀请著名学者来深圳开坛论道。我向读书月组委会负责人建议邀请饶公作为首位 宾。这一建议得到肯定并委托我联络饶公。我又一次 请邹重华博士出面征询饶公意见,没想到一提此事,饶 公马上应允。2001年11月10日,深圳读书月首开读书 论坛,85岁的饶公莅深演讲,题为《中国学术与人文传 统》,400多位深圳市民第一次目睹了大师风采。这也 为“深圳读书论坛”确立了一个新的标高。在论坛期间 的宴会席上,我过去给饶公敬酒,饶公说:“你们抓读书这个事业,好呵!”

近年来,我在研究客家文化时发现,饶公虽是潮州人,但他与我的家乡梅州颇有渊源。他的祖居地在梅州 松口,在他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生道路上,他碰到的第一 位“伯乐”,就是梅州乡贤古直先生。1934年,年方 十七岁的少年学子饶宗颐将自己创作的第一篇组诗《优 昙花》向中山大学的《文学杂志》投稿。这篇组诗清新 脱俗、出手不凡,引起中大中文系主任古直教授的关注,在该刊发表后,古直旋即写诗与饶公唱和并写信给 予鼓励。他在信中对饶公说:“更兄弟闭门读书十年, 名满中朝,君其勉之矣。”古直先生的热心奖掖,令少 年饶宗颐深受鼓舞。2007年,早已盛名满天下的饶公在 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还专门谈到当年与古直交往并 受到赏识的这段佳话,可见饶公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此 外,梅州还留下不少饶公的墨宝,如2000年,饶公应邀 为梅州乡贤梁伯聪先生撰写并书《梁伯聪先生墓表》; 2002年为嘉应学院题写校名等等。 回想起来,因缘际会,让我有幸亲炙大师风采。 饶公有诗曰:“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其为学为 人,已渐臻化境。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仰之弥 高,历久弥新。衷心祝愿饶公健康长寿,嘉惠后学。


(作者系文学研究员,深圳大学、嘉应学院客座教授、硕 士生导师,《客家人》杂志总编辑)



(文章选自《客家人》杂志第三十四期)


推荐到博客首页 (1)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224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6.09.27 16:05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