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谁是大师?谁能为大师?


谁是大师?谁能为大师?

 

“无知者无畏”的“文化缺失”现象

      “无知者无畏”的“文化缺失”现象之下,斗胆地有这样的话题,各位客官请不要生气,一来气就对号入座了。当下是缺乏“大师”又是“大师”泛滥的年代,每每一见到“大师”二字,敝人不禁汗颜。我们既然有那么一些知识文化意识,就要成为一个清醒的人,当被没原则地戴上如此高帽时,应该主动卸下来,为何?“德以配位”罢了。

    古代文化语境里,“大师”泛指大部队、官职(太师与太傅、太保被称为三公)、乐官、学者、僧人,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称谓,但都对本专业有敬畏之心。80年代开始出现“身怀绝技”、“德艺双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强调了手工艺行业的手工艺人,他们以天然材料、手工制作,采用世代相传的精湛传统工艺和技术,创造出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意义,并自成风格和流派的作品,他们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表述者、守护者,更是创造者与教育者,把身怀绝技德艺双馨的手艺人纳入“大师”范畴,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注入了新的内容,体现了文化与社会的公平性。

在当下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现出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文化缺失”现象,这种现象来源于缺乏对“大师”的理解与敬畏之心,现象的泛滥直接导致的负面结果是“大师”队伍庞大、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大师”曾经被赋予的崇高与神圣性已经被稀释贻尽。当下各行各业都很时髦地引进了各种名目的“大师”,接踵而至,数不胜数,被冠名者顶着“大师”的光环莫名其妙地行走江湖,唯有能够聊以自慰与庆幸的是,被誉为“大师”的各位只是顺水推舟还不敢自诩为“大师”。

 

“大师”的含金量现今被磨蚀变质和乱相纷呈,显然是因为缺乏敬畏之心和理解能力

     曾经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都是大名鼎鼎的大学者,也只是称其为‘导师’,也没有称‘大师’。“大师”是个非常崇高而神圣的称谓,高文凭与高学历未必能成“大师”,有某项独门绝技也未必能成“大师”。“大师”的含金量现今被磨蚀变质和乱相丛生,显然是因为缺乏理解和敬畏之心,各种领域媒体随波逐流地泛滥性传播,都是在对各行业的未来性进行社会诚信度的破坏。

  大学者陈之藩留学美国时受过胡适400美元的资助,寄支票感谢胡适。胡适回信说:“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陈之藩后来说:“我每读这封信时,并不落泪,而是自己想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广阔的心胸。”

新文化运动后,因政见不同,鲁迅与胡适交恶。此后,鲁迅在报刊上多次挖苦、讽刺胡适。面对鲁迅痛骂,胡适从不应战。而对于鲁迅的文章,只要认为是好的,胡适就会大力推荐,比如鲁迅的《随感录》。胡适便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夜不能好好地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当许广平就《鲁迅全集》出版事宜给胡适写信,请他“鼎力设法”介绍商务印书馆时,胡适“慨予俯允”,立马出面推荐,并担任了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

胡适学术上的伟大,在于他的治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这种治学方法,也被胡适运用于做人做事中。他从来不站队、不妄议、不盲从,不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把别人的脑力当脑力。

胡适与蔡元培,在北大推动改革,发展教育,创新学术,培育人才并与蒋梦麟,傅斯年等,撑开北大一片天,使北大学术繁荣,人才辈出,蜚声中外,对全国的教育、文化、科学事业发生深远影响。

 

“世间有一种最流行的迷信,叫做‘服从多数的迷信’。人都以为多数人的公论总是不错的。”

一个短暂的人生里,无论是学识修养或为人处世品格道德或学术思考研究,都有口碑和建树,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实可谓德艺双馨。唐德刚说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罗尔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钱锺书说胡适:“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何为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做君子?胡适已经是一个后无来者的标杆和标签。那么,我们当下盛行的“大师”呢?“大师”该如何在当下去解读呢?当你被贴上“大师”符号时,你敢拿“君子”标杆的胡适当面镜子吗?并试问自己何德何能带上“大师”的光环?从君子胡适的身上延伸出的五条框架整理如下:第一、你是否可以创作出自成风格和流派的经典作品,具有行业或跨行业的影响力?第二、你是否可以在光怪陆离的荆棘丛生的领域里带着辩证和独立的意识拨乱反正,树立正知正见的号召力?第三、你是否能够有思想脉络和学术体系高度的理论性研究著书立术,推动行业的学术水平,具有国家或国际性的影响力?第四、你是否能够具有社会责任,有意识地传道授业解惑培育年轻一代,为社会和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第五、在本专业本行业里是否德艺双馨与推陈出新,具有时代与跨时代的影响力?或许,我的解读也依然有所局限性,更希望籍此拙文,得与各位交流和斧正。

李敖写了《播种者胡适》一文,充分肯定了胡适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胡适读罢此文后,给李敖写了一封信:“说我在纽约‘以望七之年,亲自买菜做饭煮茶蛋吃’,其实我不会‘买菜做饭’。”“说我‘退回政府送的6万美金宣传费’,其实政府从来没有送我6万美金的事。”“说‘他怀念周作人,不止一次到监狱看他’,我曾帮过他小忙,但不曾到监狱去看过他。”信中指出的错误,全是给胡适贴金的溢美之词,而胡适实事求是地予以修正,实实在在地以独立自由的意识做人做事做学问。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说:“最聪明的处世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这观点,应该是在提倡着我们清醒着为人与处事吧。请清醒地站在聚光灯下,别自以为是地以“大师”自居,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诚惶诚恐地对待这个舞台,具备胡适这种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有实力有能力地将这种影响力带着大局观和敬畏之心去做正知正见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不枉此生并落下个社会化的好评。媒体朋友们,也不需要冠冕堂皇地用皇帝新衣来吸引公众的眼球制造新闻噱头,请以敬畏之心有责任地谨慎用词,以端端正正的态度呵护好我们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精英人士,让社会少些浮夸让公众少些被误导,如果他们被与江湖术士相提并论,那就是莫大的悲哀。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467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7.09.15 15:44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