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两会“花絮”折射政治文明


标签: 两会 奥运

两会“花絮”折射政治文明
  代表委员争当奥运志愿者,商丘市长“商”字打头做文章;李延声委员大会堂“以话会友”,葛剑雄委员“从来不用手机”;陈飞代表带来的环保礼物,河南女孩“长大了也来北京开两会”的心愿;部长走上红地毯,“宝玉”夜探“林妹妹”;数字记在手心里,滇金丝猴“上”两会……这些,是笔者从主流媒体两会报道中“采撷”来的点点“花絮”。

与正式的有关两会报道的“本报讯”和新华社通稿相比,这些“花絮”新闻轻松活泼,情趣盎然,有的甚至还带有明显的幽默印记。我称这些“花絮”为“活蹦乱跳”的新闻。读者品读这些“花絮”,往往会忍不住“会心一笑”。

但我又觉得,两会“花絮”的意义,恐怕又不仅仅是“会心一笑”能概括得了的。把若干“花絮”一股脑儿放在一起欣赏,读者看到的可能是一幅生动的政治文明图,听到的也许是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脚步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这两个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人民民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个科学论断,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更高要求。那么,两会作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讨论国家大事的会,也就是发展人民民主的会,或者说就是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会。应当说,两会是个庄重严肃的场合,从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审议报告,到表决投票;从程序安排到会场气氛,都应该体现庄严。但这是不是就可以说两会是排斥生动活泼的场合?我认为不是。我恰恰认为,政治文明的发展,人民民主的进步,不光体现在从“人权入宪”到立法听证、从20年磨一剑的监督法到历经8次审议的物权法的出台这样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中,不光体现在两会上的讨论和发言中,甚至也不光体现在代表和委员针对某些问题的质疑和“开炮”中,它还应该体现在两会轻快而又富有情趣的“花絮”中。我甚至觉得,“花絮”中蕴含的政治文明的信息,更直接更直观,更易于让公众读懂。因为读着这些“花絮”,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比的欲望——几十年前的重大政治场合,是不会有这些“花絮”的。在这样的比较中,就仿佛听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脚步声。

政治文明的进步,还有一个拉近公众与政治的距离、让普通人亲近政治的问题。政治关注民生、倾听普通人的声音,当然是拉近公众与政治的距离的办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承诺的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受到公众的热议,就说明政治与公众的距离在缩短。同时,参与两会报道的媒体和记者,在全面报道两会精神的“闲暇之余”,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那就是他们通过“花絮”报道,开始让公众对政治产生“亲近感”。我通过与过去两会报道的“花絮”对比,发现今年的“花絮”质量更高,效果更好。普通人亲近政治,不正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吗? (本文来源:中国网 )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169 |  个人分类: 生活 |  系统分类: 休闲生活•美食旅游 |  发表于: 2008.03.12 10:26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