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清代将军府里的台湾故事



近日,一则消息在梅城西区的一座民居引起欢呼,经过多年的寻找,在台湾台南市的一座古老的三山国王庙里,他们发现清代梅州著名的将军颜鸣皋长生禄位安放其中。颜鸣皋和颜鸣汉是梅州历史上少有的兄弟武进士,而且文武双全,最终官居二品和从一品,在民间留下不少故事和佳话。颜氏兄弟最为人称道的是,在他们的政治生涯顶峰时期,都是在福建台澎等地任职,为镇守海疆立下汗马功劳。

巍巍将军府 气派不一般

为了解他们的涉台事迹,记者走进颜氏兄弟的故居采访。颜鸣皋、颜鸣汉的故居位于梅城江北老城西区,介于西区市场和中华街之间,由一组建筑群构成,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分别由他们的祖父、其兄弟二人建筑。

据了解,颜氏兄弟的祖辈在明朝弘治年间从福建龙岩缘岭搬迁的程乡跨龙坝,即今天的江南三角地寮背岭以南的沙塘坝,到了第六代,即颜鸣皋的祖父,在清代顺治年间迁居县城西郊的忠孝里。

记者在这里看到,建筑群里最老的建筑是颜鸣皋祖父颜容清建的,被称为老颜屋,目前由颜鸣皋、颜鸣汉的哥哥颜鸣桐一脉居住。颜鸣皋与弟弟颜鸣汉建筑的居所则分布在附近。坐南朝北的一座府邸,悬挂着“振威将军第”的匾额,这里是颜鸣汉的居所,里面的布局分别是如意堂和天章楼,如意堂的起名是因为颜鸣汉在任职期间,得到乾隆皇帝赏赐的玉如意而命名。如意堂后是天章楼,可惜已经面目全非,据颜鸣汉的后裔颜贵亨介绍,这是由于一百年前太平军康王汪海洋部来梅,被乱兵纵火焚毁。

与如意堂相连的光裕楼原为颜鸣皋所建,保存完好,经过近年的修缮,这座两层三进的高楼巍峨壮观。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光裕楼并没有悬挂“武显将军第”的匾额,其外大门上书“秋官第”。细读楼内保存的颜鸣汉撰写的一块碑记,才知道颜鸣皋晚年被“漏规株累”,住宅竟被朝廷抄没,一度被附近的梁克亭买去,后由颜鸣汉赎回作为自己的产业,而“秋官”正是颜鸣汉的儿子在刑部担任官职的代称。

在台修神庙 著书论息盗

    颜鸣皋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武进士,曾在福建多地担任总兵兼署提督。颜鸣汉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武进士,出仕时间远比哥哥晚,但他曾任御前侍卫,又曾在西北宁夏、甘肃等地任职,后期也回到福建,出任福建陆路兼水师提督。在闽期间,两人对台湾事务颇有关联,是清中叶梅州重要的涉台历史人物。

颜鸣皋的从戎生涯主要在福建度过,当时的台湾岛属于福建管辖,颜鸣皋的足迹曾遍及台澎地区。他在澎湖、金门等地担任过游击、守备、副将等职务十余年。

     1773年,已经50多岁的颜鸣皋从闽安协副将升任金门镇总兵,同年又改任台湾镇总兵。据《清实录》记载,乾隆皇帝是根据以下理由作出人士任免的:“各省水师总兵有巡查洋面、训练舟师之责,必须熟谙海洋沙线,通晓会哨巡防,方于水师营伍有益,不可不豫为甄录,以备擢用。”并提到了江南京口协副将金彪、太湖协副将袁秉诚、福建闽安协副将颜鸣皋、广东龙门协副将蓝元枚等人选。

当时的颜鸣皋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和认可,得以进京朝见天子,他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维护海疆的安全与稳定。位于台南市北区西门路的三山国王庙始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两侧还有韩文公庙和天后庙。三山国王是粤东客潮地区民众信仰的神祗,随着垦殖台湾的民众传至宝岛。1776年,颜鸣皋倡修三山国王庙,将韩文公祠改建成与三山国王庙相连,变成两进式的庙宇。庙墙用砖砌,粉刷白灰,无墙堵装饰,采用黑瓦,屋脊平直,带有客家建筑的风格。

据发现并前往考察的颜谋亨介绍,台南三山国王庙为历代的倡修、维护人士设置长生禄位,以示谢意。颜鸣皋的长生禄位也在其中,木主神牌刻着金字:“赐进士出身镇守福建台澎等处地方挂印总兵都督府颜公鸣皋长生禄位”。 这座三山国王庙虽然经过19941996年的大修,颜鸣皋的长生禄位至今保存完好。

1777年,颜鸣皋内调回漳州、汀州担任总兵,一年多后卸任致仕。10年后,他的弟弟颜鸣汉从甘肃调到福建任职,从建宁总兵做起,到了嘉庆初年,他升任福建陆路兼水师提督。

当时的东南沿海,出现许多洋匪,此洋匪主要是海盗或者违背禁海令出洋的百姓,进行走私活动等。对于如何消除严重的问题,饱读诗书的颜鸣汉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著名的《皇朝经世文编》里,收录了颜鸣汉的一篇《论息盗书》。体裁上,这是一篇私人书信或者属于公牍性质的函件,颜鸣汉在信中虽然对重典处置洋盗表示理解,但他指出:“振刷实政必有至道焉,愿慎之。”而且,他认为,那些沿海抢劫掠夺之人,多半属于近海的百姓或者行商胁从的,并非生下来就有做贼的基因,而可能是官无善政,酿成盗风,这些人耳闻目染才走上邪路。因此治理海盗,必须先治理闲散人员,引导他们有正当的职业,帮助他们丰衣足食,这样有了廉耻之心,从盗的现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这篇政论文,即使放在现在,对社会治理也有现实意义。

颜氏兄弟博学多才,并非一般武人,见识卓绝,在《梅水诗丛》《梅水汇灵集》《雁洋李氏族谱》等书籍中留下不少诗文,两人又在福建台澎等地任职多年,身居要职,相信还留下不少行迹,值得进一步探讨。颇为遗憾的是,颜鸣皋晚年因“漏规株累”,住宅竟被朝廷抄没,其子孙在颜鸣汉的资助下,搬迁到三角地的祖屋居住,百年后为生活所迫,迁居清凉山种茶为生。后来星散,除个别继嗣舅家易姓外,大多不知所踪。于一位擅长书法、诗歌,扬威海疆的将军颜鸣皋而言,若地下有知,不得不说有一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心酸。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980 |  个人分类: 历史传奇 |  系统分类: 思想•时评 |  发表于: 2016.08.26 21:19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