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南方日报:平远---客都人文鼻祖之地



(撰文:蒲荔子  通讯员:林永升 朱双玲)  

 

   人们都知道广东梅州是世界客都,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却不一定知道客家人文鼻祖程旼的故居在梅州平远县。

 

  1500多年前的刘宋年间,程旼率众南迁,定居于现在的平远县坝头东片官窝里,是仅次于秦代平岭南后入粤的客家先民代表。他将中原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思想,改造山川,教化乡里,移风易俗,影响深远。历千余年来,程旼的名字连同他的品行德操、功誉事迹,在平远、在梅州乃至客属地区恒久隽永。他被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推为“118位客属名人”的首贤,亦被广东旧《通志》遴选为“广东古八贤”之一,最近,被省评定为“南粤先贤”。

 

  1500多年后的2009428,平远县将召开盛大的程旼文化研讨会,耗费几年之功大手笔修建的程旼故居和程旼纪念园也将在当天剪彩揭牌。在此,我们为你提前揭秘这两个地方洋溢着的客家人文特色,告诉你一千多年来一直流传在梅州和平远的程旼的故事。

 

  ■书记访谈

 

  平远:世界客都文化始祖地

 

  受访人:平远县县委书记肖文浩

 

  问:平远并不富裕,为何以如此大手笔建设程旼故居和纪念公园?

 

  答:客家先民在避乱南迁后,创造了历史,铸造了辉煌,被百姓所崇拜,为后人所铭记,而程旼就是客家先贤中的其中一位。程旼,几经考证是客家民系南迁抵梅最早先贤之一,落户平远坝头扎根,迄今1500多年,专家已考证“世界客都·梅州”起源于程旼南迁后发展的史实,素有“先有程旼,后有程乡,再有嘉应州,最后是梅州”之说。平远也因此享有“世界客都文化始祖地、世界客都第一村、客家文化人文鼻祖”等美誉。

 

  平远并不富,但近年却大手笔建设程旼故居和纪念公园,目的就是要通过建设、挖掘和整理程旼遗留不多的史料,让更多人了解程旼文化,了解客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而丰富和弘扬客家文化,彰显梅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由来第一流”的光彩,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使优秀的客家文化发扬光大。

 

  问:平远现有一条闻名遐迩的“赏茶花—观大佛—品脐橙—游五指—泡温泉”特色旅游线路,程旼故居和纪念公园揭幕后,对平远旅游有什么促进?

 

  答:文化与旅游是互动的,没有文化的旅游就好像人没有了灵魂一样,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程旼文化既是平远的历史文化金牌,也是梅州的文化名片,同时也是客家人共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程旼故居和纪念公园建成后,平远旅游可借助这一历史文化品牌,寻找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丰富旅游线路,提升旅游品位,提高平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想了解客家人的游客一睹“世界客都文化始祖地、世界客都第一村、客家文化人文鼻祖”风采。

 

  问:建设“文化先进县”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近几年来平远在文化建设上有哪些大动作?

 

  答:构建先进文化,是提升社会文明度的动力。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市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先进县”。一是打响“三大文化”品牌。大力弘扬和挖掘程旼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逐步打响“世界客都第一村”和“客家文化始祖地”品牌,提升了平远文化的品位。二是全力推进文化工程建设。通过建设程旼故居,程旼纪念公园、毓秀书院、红军纪念公园、文化体育中心、石龙寨综合开发区、平远中学新校区、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和大佛寺等,切实提升了我县的文化底蕴。三是打造节庆文化。精心策划举办四届脐橙旅游节,以节会推动工作、以节会凝聚人心、以节会扩大影响,走出了一条“节会搭台、经贸唱戏、群众受益”的成功之路。四是加大文物保护。做好文物的挖掘、修建及申报工作,邹坊文祠、小树庐、凌风塔等3处文物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平远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船灯舞)”。

 

  问:当前,中共梅州市委提出创建“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平远将迎来新一轮经济文化发展机遇,今后在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思路?

 

  答:创建“三名城”,生态是基础,平安是关键,文化是核心,没有文化支撑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灵魂。今后,我们将切实抓好教育强县、文明县城、文化先进镇“三大创建”活动,努力挖掘弘扬程旼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三大文化”,扎实推进文化阵地、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三大建设”,努力建设“世界客都第一村,魅力文化新平远”。

 
程旼故居图



  程旼故居和程旼纪念园不为人知的文物和故事

 

  ●一把“程犁”

 

  程旼故居背靠青山绿树,面临小溪,正观笔架山,在后山顶上观看,就像一只正在腾飞的凤凰。  

  跨进大门,就进入一片古典式的园林。正对大门的是一片碑刻,上面写着各界人士纪念程旼的诗文。碑林边是一口客家鱼塘,鱼塘边上是一口仿造的古井,旁边立着“程源”的石刻———这是人们“饮水思源”纪念程旼的意思。

 

  稍微走进去些,有一间民俗农耕室,屋内陈列着客家人生产生活的用具,有磨盘、斗笠、风车。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铁头、拱背、木身的犁。它静躺在陈列柜里,和中原地区的犁一模一样。不过和中原地区不同的是,客家人把这种犁称作“程犁”,也有的讹作“深犁”。据说,最早就是程旼把这种用牛力翻地松土十分便捷的用具带到了这里。

 

  背后的故事

 

  垦荒辟壤,传播农耕技术

 

  在程旼一家来到粤东之前,这里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由于武夷山余脉的阻隔,南下粤东的汉人还是比较少,而离南海郡治(今广州)有千里之遥,当地土著人还只知刀耕火种。

 

  程旼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一方面,以自己的农田作为耕作示范点,传授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又带领坝头村民把村中的荒草地开垦成一块块水田,转变生产方式,以水稻栽培为主。为了做到深耕浅种,程旼还把中原及江南一带常用的木制铁头的拱背犁向村民推广。很快得到村民的喜爱,称这种犁为“程犁”。

 

  为了除去早造田中的杂草,每当早禾生长到人膝盖那么高的时候,程旼都会买些当地特有的两指宽的禾鲤苗,放入早造田中。鲤鱼是杂食性的鱼种,既能除掉田中的杂草,又能除去水稻的害虫。待到夏收时节,随着田中的水被逐渐放走,三、四指大的鲤鱼在田中噼里啪啦活蹦乱跳,程旼家人一边收割,一边抓鱼,真是快活极了。村民们看到这种情景,第二年便仿照程旼的做法,发展稻田养鱼,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为了方便民众行走和垦荒、耕作的需要,程旼带领全家及村民,劈开山道,兴建凉亭;为了解决稻田的灌溉问题,程旼与村民共同努力,兴建了99处水利设施。程旼带领村民做好事不达百数满额,主要是取水满则溢的意义,希望后代能承先启后,不断把好事做下去。

 

  ●一间私塾

 

  紧挨着程旼故居大门处,有一间仿造的私塾,雕着讲学授徒的场景。程旼手持书卷立与桌面,几个垂髫小儿神态各异,却都是目不转睛。私塾的墙上,还挂着或秀丽或工整的字画条幅。你仔细看才知道,这些作品竟都出自平远的中小学生之手,其中一幅作品的小作者肖遥曾获得全国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一等奖。

 

  背后的故事

 

  崇文重教,兴办免费学校

 

  程旼刚到粤东北地区之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蛮之地,水秀山清,却人迹罕至,而且土著愚顽,陋习颇多,社会落后。

 

  程旼深知文化教育的重大作用,决定兴办义学,推行儒家学说。他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办起了一间免费学校,招收7岁至10岁的儿童入学。学校采取半日制的学制,上午,学子在家帮助父母下田耕作,下午来校上课,晚上练习所学的课文。程旼以此来培养学子树立耕读为业的思想。

 

  程旼选取儒家经典《诗经》和《论语》作为教材,特别是把《诗经》作为学子启蒙识字的课本。

 

  在程旼的谆谆教导下,坝头村的学子开始了解并接受儒学“仁、义、礼、智、信”的论理道德观念,社会风气也有了明显的改观。在坝头村学子的影响下,周边几个村子的家长都自愿送自己的子弟到程旼创办的学校读书。从小接受教育在当地逐渐蔚然成风。

 

  程旼首开崇文重教之风,使“原土著民本狭隘而民贫俗俭”(《论潮文集·平远县图记》语)之地区,日渐开化,使后世程乡等客家地区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轴的岭南文化中的客家文化风采,进而成为人文秀区、文化之乡,亦使客家人更具开拓创新的品格。

 

  尤其值得说明的是,程旼在崇文重教之中与当地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在勤学本地语言的同时,他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与汉语,使当地的语言逐步汉化,形成了后来的客家语系。

 

  ●程旼公园

 

  平远县城背靠着一座青山,山上就是原为平远公园的程旼公园。投资500多万元新建成的程旼纪念园,就在半山腰上。纪念园里,树立着程旼铜像“以德化人”,铜像四周,是各式各样的文化墙、德柱、栏杆雕刻,图文并茂地刻着流传在民间的程旼“以德化人”的典故。

 

  背后的故事

 

  以德化人,有纠纷找程旼

 

  在梅州地区,流传着许多程旼秉义怀仁、以德化人的故事。

 

  在距坝头几十里外的地方,有个“三不管”的山寨,南朝之时叫虫蚁坳,这里由于山蚁大且多,蚁穴遍布,致使许多耕地渗漏缺水,只长茅草,难种粮食。而山里虎狼又经常出没,损害人畜,所以当地王、林两姓,生活贫困且争强好斗,加上这里男多女少,素有抢亲的习俗,也常因此引起矛盾冲突。

 

  农历四五月间,正是万物繁衍生息的季节。而人口较少但较灵活的王姓一方,便到人口较多的林姓聚居地“抢”亲。

 

  抢亲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进行的。王姓一个男子带了两个帮手偷偷过了虫蚁坳,来到林姓的一户人家中把一位青年女子抢了过来,正欢天喜地经过虫蚁坳时,斜刺里跳出一只黄斑饿虎,大吼一声把女子叼走了。

 

  天亮后,王、林两姓都出动人力去寻找那个女子。只见虫蚁坳王姓一侧有摊血迹,还有剩下的零碎残骸。王、林两姓拳脚相向,难于止息,纠缠达一月之久。

 

  王姓人家看到事情越闹越大,对己方不利,便低声下气约了林姓代表,到程旼家中投诉。

 

  程旼认真地听取了双方申诉后,决定次日陪双方一起到虫蚁坳看看。

 

  到了虫蚁坳,程旼却叫长子程松拿出三贯钱来,对双方说:“你们将这个坳卖给我。钱,分给双方,地方也为双方公用好吗?”王、林两姓代表都异口同声地说:“好!

 

  “既然双方都说好,那这块山坳就是我的了,双方都不存在归属问题了,以后亦不可争夺。”程旼说。

 

  接着,程旼又叫程松拿出两贯钱来,叮嘱双方,共同出力,开条大圳,把水引到虫蚁坳来,除了作为生活用水外,还可以灌溉农田,大家共用。

 

  随后,程旼把双方的家长拉到身边来,和气地对他们说:“你们看,哪个可以做你们的亲家?”于是,双方家长都到对方人群中选好媳妇、女婿。

 

  此时,程旼叫程松拿出十贯钱来,对双方说:“这一贯钱,给这次定了亲的两家结亲时用。”又叫林姓长者走上前来,把九贯钱交给他,:“老人家你拿着,以后族中有婚庆喜事,可作开销之用。”

 

  双方听了程旼这样安排,都欢天喜地、心满意足。王、林两姓的族人都纷纷涌向程旼的身边,向程旼父子致谢说:“程老伯,多谢你,使我们从冤家变成了好邻居。虫蚁坳这名称不好,建议改为重义坳好吗?”程旼听后笑了笑:“好,不过重字拗口,不好叫,还是叫双义坳好。义,事关双方,双方有责,双方有份啊!”此后,虫蚁坳就改称为双义坳。

 

  ■遗风长存

 

  纪念韩愈有韩江韩江上游是程江

 

  县名来自其姓氏

 

  程旼主持正义,心怀仁爱,力行教化,使风俗向好,其影响之大,直至东南沿海地区。刘宋明帝泰豫年间,程旼约57岁时,官府将其住地周围命名为程乡里。

 

  公元479,南齐灭掉刘宋。时任海阳(后来的梅县,当时平远也属其地域)县令再次将程旼的美好德行报告给朝廷。因为高帝萧道成刚刚篡位,想要收买民心,并树立自己“贤君”的形象,便发出诏令召见程旼。程旼为了大义不愿当南齐的官,便以年老为由(当时程旼约64)婉言推辞,并未前往。皇帝便赐给他“义化”称号以示表彰。后来,县令呈报朝廷将程乡里周围拓展为义化都,并于当年用程旼姓氏命名为程乡县。治所在今梅城曾井附近,时属广州义安郡。

 

  自南齐起,以程旼之姓作为县名的程乡县,一直沿用到雍正十年才改名为嘉应州,前后延续了1200多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人非常罕见的殊荣。

 
        
同是一江命不同

 

  人人都知道潮州有条韩江,是为纪念在潮州为官八个月的韩愈所做的功德。可很少有人知道,韩江上游有一支流横贯梅县平远,称为程江,大埔三洒坝以下才真正是韩江。程江就是因程旼而得名。

 

  以程旼姓氏命名程乡县、程江、程源,是南齐朝廷的“敕封”。唐宋时期,程乡县属潮州潮阳郡管辖。宋真宗咸平年间,由民众集资兴建的韩文公()祠内,就设有粤东25位乡贤木主,程旼居其首位。由此可见,唐宋时期,程旼已名扬粤东大地。

 

  但同是一条江,同是用两位文化名人之姓命名的程江韩江,两位老先生的处境却截然不同。一个巍峨庄严置于庙堂之上,令世代潮人瞻仰;而程旼却在历史中逐渐湮没。好在现在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众多学者开始重新挖掘整理程旼资料。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1 |  阅读: 3000 |  个人分类: 思想 |  系统分类: 思想•时评 |  发表于: 2009.04.27 15:45

评论


 回复 发布者:“池中孤荷”
2009-04-28 16:17
我的第2故乡,我爱你。我希望你未来更加好。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