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起舞于梦和现实之间




张爱玲,这位20世纪中国文坛最优秀的旷世奇女子,在以最后一抹神秘结束她人生的传奇时,却没有带走世人对她的痴迷与无限猜想。正如夏中义所说:“作为小说家的张爱玲,其生命力,要比作为女人的张爱玲健旺。作为女人,张爱玲已香消玉殒,‘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然而作为小说家,张爱玲依然风姿绰约地活在一代代读者的想像世界。”

创作于1950年前后的《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长的一部小说。这是一部比较通俗的作品。由于张爱玲的小说中充满了众多通俗文学的审美元素,以致在叙写婚姻与情爱这类题材的《半生缘》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通俗的言情表层结构。《半生缘》以男女主人公世均和曼桢18年的悲欢离合为经,以两人及叔惠、翠芝、慕瑾、曼璐和鸿才等人的情感纠葛为纬,展示了人物在时代大转型时期沉浮、蜕变的痛苦历程。爱情、阴谋、骗奸、幽禁、姐妹仇怨、下嫁仇人等元素不仅令人感伤、悲切,甚至有些阴寒、恐怖、骇人听闻。这是一个通俗的爱情巧合。但是,当我们进入文本内核,就会发现张爱玲的言情在品质上完全高于一般通俗作品中的言情,具有现代感和现代性。它是一部能让人长久地把玩体味的艺术作品,正像贾平凹所说:“明知读它只能乱我心,但偏还是要读。”《半生缘》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你一旦触及就欲罢不能。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张爱玲写惯了的故事,又是她所熟悉的年轻女性的悲剧。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张爱玲写出了两情相悦的真挚爱情。如同都市繁华背后那永恒的寂寞留给人的只剩下一个苍凉的手势,红男绿女的爱情传奇背后却是爱情的永久缺席。张爱玲一直都在用她悲悯的眼神默默体察着人世间的情愫,她仿佛想要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虚无什么是真正的爱呢?她在一篇名为《爱》的小小说中曾经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吗?’”这才是张爱玲心中的真爱,云淡风轻,稍纵即逝,瞬间即是永恒,刹那就刻骨铭心。《半生缘》里就是这样一种爱情,那短暂的美好过后,留下的往往是人生轨迹中被冰冷严酷的现实啃噬得破败不堪的一副爱情躯壳。说到底,爱情就像我们手拉着手去看烟花,暗夜里的华丽和辉煌的绽放只是那一瞬间,烟花放完了,爱情也消失了但那曾经存在过的一刹那的美好,我们永远都记得!

 

刘锋杰.想像张爱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页.

 张爱玲.爱[M].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8.



张爱玲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第一次没有用自己的真名,而是用笔名“梁京”。这在张爱玲以往的创作中是从未有过的现象。当初最早发表的时候,这部小说不叫《半生缘》,而被命名为《十八春》。《十八春》是打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烙印的文学作品,而《半生缘》却是张爱玲对于人生、爱情和命运的个人化的阐释和解读。

她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锦缎织就的人生,看上去五彩斑斓,华丽无比,让人心生艳羡,无比倾慕。但是,真正披上这袭袍之后,却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无数啮齿动物的吸血、噬咬。同时,这一袭袍却是无法脱下的,如果你忍受不了这种痛, 脱下了这袭袍,那么从此你便没有人生了,只能走向死亡。因此,饱含凄美哀怨结尾的悲剧性的《半生缘》,才是张爱玲真正想写的故事, 才是张爱玲冷眼相看下笔端流露出的真实人生况味。作者将笔端深入人性的深处,挑开那层核壳,露出人的脆弱、黯淡,从而揭示了这人性的普遍与深刻。在《半生缘》中,通过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的生存琐事,我们体会到了人生况味,窥探到了人生的苍凉本性,尤其让我们感叹爱情的虚无和命运的悲哀。张爱玲在这里对人生、命运的质疑、追问和探询,让人掩卷深思。

在《半生缘》的第一个字跃入眼帘的时候,读者就已经可以深深体味到弥漫在文字里的那份无法抗拒命运的悲哀气氛了。在《半生缘》中,爱情显得那么卑微,终究逃不脱命运的捉弄。张爱玲用一生的时间在讲述着一个个令人心痛的爱情故事。笔下的人物是美丽的,但命运却是悲剧的。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崇高的,是美的。也许正是因为张爱玲讲述的是一个被毁灭的爱情悲剧,才能让人如此柔肠百转,唏嘘不已。那小小的情感需求因生活现状的逼仄在不可把握的命运面前总是如此不堪一击。我们看到了一种真挚、美好、感人的爱情书写,可是这种爱情不是拿来喜欢与玩味的,而是令人心碎和忧闷的。你不能逃避人生的苍凉和爱本身的虚幻,即使爱情产生了,最终也不过是一场梦,一层缥缈的面纱,它经不起现实和命运的撕扯。

   《半生缘》围绕着两男两女的爱情展开。这样的爱情和我们视野中那些浅薄的爱情小说有着天壤之别。没有造作,没有人为的设计, 而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分外得至真至纯、缠绵悱恻。世钧与曼桢坚定地守望着爱情之神,他们向往能凭借自身的力量,在思想的相互了解与感情志趣契合的基础上,能全无挂碍地相知相亲相爱,从而穿越沉沦与喧嚣,让自己的爱情永恒。但他们这样温馨的爱情最终并没有发展成为平实的婚姻,作者最终还是给予这两位主人公一个苍凉的悲剧结局。曼桢与世钧最终还是错过了。

 

 张爱玲.天才梦[M].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8.


顾曼桢,独立坚强,有自主的人格和精神,经受挫折和磨难却未被压倒和摧垮。但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最终仍旧没有挣脱自身角色的认同,传统重压下所形成的不易更改的既定思维方式与集体无意识,使她为了孩子又回到祝鸿才的身边,嫁给毁了自己一生的男人。命运弄人,让人因缘相遇、随缘相恋,但却无缘相守。“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在张爱玲的笔下,人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助。人无法摆脱命运的巨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是被动和无奈的,人的希望、幻想只能像气泡一个个无情的破灭,最后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叹息。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这些悲欢离合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使读者在掩卷之后久久不能释怀,留下无限的怅惘和伤感的叹息:人类是渺小自私的,我们的一生中有多少守候终究是无望的?

这个从小就有着“天才梦”的女子在她的作品中对爱情、亲情进行了真实而不留情面的颠覆与消解。小说,从本质上说,是世俗的。一个没有世俗心的作家,是不可能写出好小说的。这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中的价值,是敢于面对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种种阴暗意识,揭示其复杂的文化与心理上的深层意识,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生命的华美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张爱玲细腻的笔法清淡的字句率性的笔触孕育着一种贯穿文章始终的苍凉与冷静。她的悲剧绝唱,犹如长夜冷雨,凄怆婉转,刻骨悲凉。半生缘只是生命中偶然的相识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匆匆驿站只是有缘相见无缘相伴的一声叹息。半生缘包含了太多无奈与惶惑承载了太多的心酸与苦痛。半生缘告诉人们的是分离是无论怎样的激情过往都是成为过眼云烟的擦肩而过。半生缘》,名字本身便很感伤注定了这是平淡而残酷的总结其中所具有的无奈、委屈、不甘、辛酸、懊恼在耗尽半生后冷静地领悟到了真理的冰凉我们回不去了

曼桢的幸福被她的骨肉至亲一手导演的阴谋毁掉了,两个相爱的人在青春的年华里不幸错过了对方,他们留在彼此长久的回忆和梦里。然而有一天,他们却又不经意地不期而遇,执手相看泪眼的瞬间才知半生已悄然而过。可是回不去了,他们注定回不到旧日的梦里了。曼桢言语中的心酸与无奈明朗地告诉我们回不去了。时间的无情、冷酷明确昭示一些事情如果已经成为过去式便无可挽回14年漫长的岁月已经改变了太多内心曾经的敏感与脆弱。许多原本很简单的事情也已不再那么轻松许多唾手而得的幸福更是早已另有归属。这是一种缺憾再美好、再深刻的情感也只能藏在心里可以怀念,却不能回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我们只能是慨叹爱情的存在方式的确是多种多样的朝夕相处、柴米油盐是其中最为众人所采纳与认可的一种。在曼桢的问话中我们听到的是一种绝望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痛楚仿佛是一个人在冷冷地流泪甚至可以听到泪水穿透心底的冰凉声响。

 

 张盛寅.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张爱玲[M].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83页.




张爱玲渴望爱情认为两情相悦的爱情生活是人生理想的和谐境界是一种积极美好的人生过程。但她又是如此悲哀达到这样和谐的人生境界何其不易普通的芸芸众生能够实现这样的理想吗?张爱玲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应验了她的表述。在与胡兰成的恋爱中张爱玲以为他是懂得她的将整颗心都捧了出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最终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抛却了各种非议和忌讳与胡兰成在上海秘密签订了婚约。婚书文曰:“胡兰成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胡兰成这个生性多情浮华的政治流氓并没有给张爱玲带来现世的安稳在外逃期间仍拈花惹草带给张爱玲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婚后三年张爱玲给胡兰成写了决绝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小劫)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来得突然来得惊心动魄而崩溃又是那样决断其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只不过张爱玲表现痛苦的方式有点像冒着烟的火山表面看没有喷射而内在的熔岩却在剧烈地燃烧。这场恋爱的结局也就如张爱玲小说一样:伤感而苍凉。也正是在这样的经历后,张爱玲带着迷茫、困惑和刻骨铭心的痛苦写下了《半生缘》的前身《十八春》。

这部长篇小说女主人公顾曼桢出生于一个普通市民阶层男主人公沈世钧出生于南京一封建旧式家庭,因志趣、性情相宜,彼此产生了爱慕,在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当他们心心相印,准备订婚时,却由于被各自家庭的成员所累,再加上他们彼此之间一点误会,屡屡错失,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因胡兰成的不专一,最后决然转身。而曼桢与世钧尽管彼此深爱着,却又为彼此的“身世”所累。更为不幸的是,因姐姐曼璐的嫉恨曼桢居然被设计让姐夫祝鸿才那个“笑起来像猫,不笑的时候像老鼠”的投机商奸污并囚禁。在被囚禁时,她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挣脱终于在医院生下孩子后出逃了,但却漂泊无依。最后出于母爱居然还是嫁给了祝鸿才。世钧也早已因为曼桢的杳无音讯,在绝望中娶了门当户对的翠芝。但翠芝不爱世钧她爱的是世钧的朋友叔惠可命运成就不了她她无法跨越家世的鸿沟新派人物叔惠也不会接受来自旧式家庭的千金小姐。爱是成就不了婚姻的。《十八春》尽管写于解放后的1950年并于十多年后进行了修改最终成了《半生缘》张爱玲的失落感从来都没有消失过。

 

 张盛寅.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张爱玲[M].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54页.

 张盛寅.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张爱玲[M].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60页.

 张盛寅.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张爱玲[M].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77页.



人活着才是一种最高的存在形式不要辜负也不要轻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一味沉浸在对过去美好形象的追忆与幻想中而忽视身边的人才是最愚蠢的。曼桢与世钧的相恋不仅仅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人的爱情而是一般爱情的缩影。无论曼桢还是世钧都缺乏等待的勇气而在情绪激荡的状态下又过早地对事情下了终结性的定论。他们对世事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与判断。其实在遭受挫折而情绪激动的一段时间内,是不适宜作任何决定的。此时的意识不是非常清醒多少都带有情绪化的失控与非理智性极易在莫名的恐慌与无措中走入也许永远无法翻身的深渊。人应该勇敢一些、理智一些,有勇气与耐性在这一段沉寂的、冷漠的真空中慢慢地冷却自己以等待一切恢复如常。

曼桢与世钧坎坎坷坷、分分合合、阴差阳错时间的冷酷与无情在嘲弄着这一对痴男怨女很多事情不是人力所为就能够办到的也不是所有顺理成章的事情想当然地都能如期实现。面对岁月的流逝,面对善变的现实我们能够做的只是承担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激情。没有前世也没有来生我们只能在现存的这一方时空中尽情挥洒珍惜现在所拥有以及可能会拥有的勇敢地向前本着不忤逆本心的善良与宽容才可能会造就幸福的人生。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应该无怨无悔也只有做到了无遗憾才可能算是成功的。我们当然不奢望任何人都有完美的人生但总得有不断努力不断向前的心境。

当决定放弃时便不应再在自己心中给已造成遗憾的对方留下任何心灵的空间这是徒劳除了使已经受伤的人更痛苦外毫无意义。不要为彼此再留下空间的意义还在于在很多时候人是应该学会遗忘的。凡事不可郁积心中尤其是这种已无希望的感情。生活在追悔中是一种残忍的存在不仅对自己如此也会殃及他人特别是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所以,不要讥笑口号似的向前看”,这句话看似简单、 幼稚却真正是生活的真谛。无论曾经多么痛苦无论现在多么艰难只要想到未来还有许多未定的岁月心中就会有所希冀。即使只是微弱的火光也会让人有所期盼。有未来的日子就不会完全绝望。

  

 

今冶.张迷世界[M].花城出版社,2001年9月,第170页,第165页,第148页.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055 |  个人分类: 论文集锦 |  系统分类: 工作•职业•资料•技术 |  发表于: 2014.11.11 12:43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