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当代大学生就业­



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我们必须先知道大学生就业是什么.­

首先:教育部最新定位大学生为普通劳动者。这个定义可以表达下面三个内涵。第一,大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不能期望一毕业就有社会地位;第二,普通劳动者在基层工作是正常的;第三,普通劳动者大都踏踏实实做事,大学生要塌实。­

第二:从理论上讲,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的社会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从事有报酬或有经营收入的合法劳动。根据这一定义,一个人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就可以被认为实现了就业:(1)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并且具有劳动能力;(2)所从事的是某种合法的经济活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为目的;(3)从事这种社会劳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根据上面的两个定义,交叉分析后可以得出大学生就业要注意以下关键。第一,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要踏踏实实的从基层做起;第二,大学生要有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劳动的能力;第三,大学生就业前要有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第四,大学生就业是一种经济活动,要有相应的经济回报。­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到了关键时期。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起,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年轻有为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于是,我国高等教育适时地实施了扩招政策。高校的扩招,一方面表明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又预示当代大学生数量巨大,没有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了。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就业观念,正确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大学生就业难呢?­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145万,2003212万,2004280万,2005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34万大学生待业,200237万,200352万,2004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原因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面对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大学生怎么才能更好的适应呢?­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2000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2003年为52万人。200575万人左右。理性分析不难发现,这其中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1、普通高等院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供需不平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就是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2、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及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水涨船高,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动辄要求应聘学生通过英语六级,更有甚者,把身高、长相、气质都作为选拔的条件。另外,有的单位把工作经验作为应聘条件之一,更是限制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人才市场机制主要指人才就业市场机制和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还不现实,许多问题急待解决。主要是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应及需求的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渠道;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保险性和可靠性。而在国内,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精简分流的机构改革。这种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难上加难。 ­

3、大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没有根据市场所需设置专业。教育结构需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当前,大学教育结构同社会需要并不完全适应,尤其是大学的专业构成。另外,一些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单一,造成学生尽管知识深度有所加强,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受到限制。 ­

(二)主观方面1、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2、传统就业观念急待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人才资源奇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统分统配主导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一直存在着大学毕业生青睐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的现象。过多的沉积使三大中的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进而导致了后续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假象。事实上,我国大西北这样的边远和相对落后地区,众多的私营和乡镇企业,广大基层部门十分缺乏大学生。从最近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中可知,到2005年我国仅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师缺口就达116万,而最急需的则是县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如果国家能从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高校加强爱国主义和创业精神教育,促使大学毕业生到这些急需的地区和部门就业,那就会发现,我国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将会为大学毕业生开辟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就业将不再困扰招生,这就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3、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他们仍沉溺于天之骄子之称,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这无疑造成走向社会另一巨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两种不良的择业观中:一是消极等待;二是过于强调专业对口。 ­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对策分析 ­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确实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仅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做如下分析: ­

1、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有目的培养人才外,也暗示了大学生在学期间应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类型对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以便在竞争激烈的择业中能先胜一筹。 ­

2、需求信息的搜集工作。 ­

建立完备的毕业生信息网络,扩大就业面。为了做好需求信息的搜集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1)广泛与重点相结合。当今社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知识的渗透性更加明显。社会行业也由过去的专项性向综合性发展。在搜集信息时,不要仅仅局限于专业对口单位,对非对口单位的需求信息也要注意搜集。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要确保重点,要全面了解专业对口单位的需求,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2)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地域之间加快人、财、物的流动和流通,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形成合理完善的市场机制。(3)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需要我们及时准确地获取当年的需求信息(静态);另一方面各行业又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必须同时了解、掌握、预测社会各行业在一个时期内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动态信息,增强就业指导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

3、转变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

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对大学生的诸多素质要求中,应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不仅要注重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更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 ­

4、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们,要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应对高学历失业时代的来临。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必要非把第一个工作定为终身职业,实践证明,第一次工作不见得特别适合你,只有经过合理流动,才能得到能力的充分发挥。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就业视野,到急需人才的领域、地区去,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在大规模流动中占据先机。 ­

5、所有需要考试的岗位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和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按照公开、透明、平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此等机会非大学生莫属。 ­

6、大学生就业行为更加务实 ­

1)大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热衷于四项基本选择,即:走红道入仕途,走黄道下海经商,走黑道戴博士帽,拿绿卡出国发展。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不仅红、黄、黑、绿四条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甚至在四项基本选择之外,在许多过去不予考虑的职业领域,都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忙碌求职的身影。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已经成为大学生理性的共识。 ­

2)人生起点不一定很高。 ­

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选择。能拥有一步到位的理想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机缘巧合,不可多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起点与峰顶之间都有漫长的向上攀登的旅程。人生的理想可以放得很高,但人生的起点注定会很低。因此,在择业过程中,不能拒绝平凡具体的工作己经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共识。在富饶的长江、珠江三角洲和山东半岛地区,大学毕业生流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早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向社会招收的导购员、收银员、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也不在少数。他们看重的不单是这个岗位带来的有形报酬,更是潜在的发展机遇。 ­

7、自荐艺术 ­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日趋规范,整个社会的人才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才高消费逐步降温,不要最高的,只要最合适的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公认的准则。 ­

大学毕业生要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个机会,不要毫无边际地夸大自己的才能,又要不失时机地显示自己的优势。 ­

结束语 ­

在竞争机制引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大学生就业的渠道空前广阔:应考、应聘、去人才市场、上网络寻职、通过传媒英才报价自我推销,在寻找市场感觉方面,当代大学生表现得空前机敏、活跃。由此,我不由联想到:百万计的大学生用于寻找就业机会、推销自己的费用,以及用人单位为了招聘人才列出的专项开支,肯定是个不可估量的数字。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可否构建大学生就业网络市场,大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把握天下机会,让用人单位无须登门便可尽揽天下英才。对囊中羞涩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不失为一条捷径,对国家也是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选择。­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735 |  个人分类: 工作导航 |  系统分类: 工作•职业•资料•技术 |  发表于: 2014.11.04 11:53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