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彰显文风的松口元魁塔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彰显文风的松口元魁塔

 

·梅县博物馆  朱迪光 撰文/摄影·


 

   
    元魁塔位于梅县松口镇铜琶村,座落在千年古镇松口镇下游梅江河畔山崖峻峭、河流湍急而俗称为狮象把水口的凉扇岌山崖咀上。距梅州城区约50公里,距松口镇约4公里。






元魁塔,始建于明万历已未年(1619年),竣工于明崇祯已巳年(1629年),历时10年,由邑人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李士淳(号二何)募捐建造。该塔初建时名为“松口塔”,李士淳中会魁的第二年(1629年)为彰显文风遂改称为“元魁塔”。塔高39.5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塔门座东南朝西北,门额署:“元魁塔”,塔门联由李士淳(号二何)撰曰:“澜向阁前迴,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均为楷书花岗岩阴刻。其中门额中的“魁”字省去了“厶”笔划,纯为中国书法中的省笔习惯和文字的显目与审美之需,并非前人笔误。该塔平面布局为八角形,依照传统建造塔层为奇数,是一座仿楼阁式的9层(含塔刹)砖石塔。整塔除塔基和首层用花岗岩石砌筑外,其余皆为青砖砌筑。首层檐裙为30厘米,环外塔壁裙彩绘麒麟、鳄鱼、鹿等飞禽走兽吉祥物。塔腔内设有螺旋式阶梯154级至第7层。首层阶梯21级为花岗岩石砌筑,其余阶梯均用青砖砌筑而因年代久远和登塔者众多,阶梯砖角已踏磨损蚀严重凹陷而显光滑。第二层至第七层,每层均用十字木樑以45°角交错为樑,上置木板为平座,塔身每层均用青砖砌成犬牙状出檐,各层均交互设置4个瞭望窗和采光孔。第八层檐上设有砖砌平座、栏杆,可供游人环塔凭栏眺望。元魁塔自下而上逐层按比例递减,塔檐逐层收缩,塔顶置铁铸双葫芦塔刹,立面形成中轴对称的双弧线而显俊秀。尤其塔选址建于江河山崖边,形成了强烈的落差对比,使元魁塔更显高耸挺拔。




    元魁塔是梅县仅存的一座年代最为久远和较为完整的古塔,除其固有的古代建筑艺术和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外,该塔地处梅县境内的著名侨乡千年古镇松口镇的梅江下游。一百多年来,华侨离乡背井,乘船出洋谋生或回国返乡者必经塔下,在梅县近代华侨史上,使元魁塔逐渐成为海外游子萦怀桑梓的象征。



元魁塔建在山崖咀上,地势险峻,滔滔梅江自西北奔流至该塔山崖咀下迴旋绕塔向东南方向绕曲而去,登塔远眺“一镇三乡”(松口镇、松北乡、松南乡、松东乡)之秀丽山川,曲折河流,客家民居,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元魁塔不但是“松口八景”之一,也是梅县一大风景名胜,梅州重要的古代建筑之一。

由于该塔是为纪念李士淳中会魁而改名为“元魁塔”的,所以该塔又是梅县“文化之乡”崇文重教,彰显文风的象征。198711月,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由政府拨款和当地海内外乡贤集资全面修葺,同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好该塔及环境风貌,对增强海外游子的怀乡之情和发展旅游事业、研究和借鉴古代建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8818




 

 

 




梅州日报“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专栏文稿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2 |  阅读: 17116 |  个人分类: 文物保护单位 |  系统分类: 工作•职业•资料•技术 |  发表于: 2009.04.07 10:15

评论


 回复 发布者:山林老鼠
2009-08-10 19:31

发布者:匿名
2009-04-06 10:06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