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十厅九井”的“屋中屋”——南华又庐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十厅九井”的“屋中屋”—南华又庐

朱迪光 麦娟娟/撰文 叶茂盛/摄影

      南华又庐位于梅县著名侨乡南口镇侨乡村,毗邻205国道,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动工兴建,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竣工,历时18年。因建造人潘祥初(字承先,旅印尼侨领)出生于该村祖屋——南华庐,其事业有成后建造此庐而得名。南华又庐坐西北向东南,建筑平面布局为方形,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客家传统民居二层楼房建筑,占地面积10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0平方米。该庐外观宏伟,正立面为硬山式,侧立面山墙为大北水式。大门门额为花岗岩阴刻匾额,由创建人楷书“南华又庐”,书法结构严谨,浑厚端庄。

 
                    南华又庐侧面俯瞰图(叶茂盛摄)

      南华又庐是目前梅县发现的规模最大、装饰精美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之一。该庐虽然建造于清朝末年,却表现了许多先进性。采用中轴对称的传统平面布局,由门坪、外围墙、堂屋、后庭院、横向枕屋、周匝弧形后花园组成。庐内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因创建人潘祥初生有八子四女,八个儿子分居八堂内,则拥有八厅八井(天井),为八子八门八院八户。上堂后面还有枕屋一排、厨房二座(左右各一座),枕屋背有周匝围墙内的果园,种有各种优良的岭南佳果。右边有花园,种有各种花卉,建有莲池、石假山。全屋共有164间房,其中枕屋46间,大小厅堂几十个,加以上、中二堂的大厅和中央的天井,即所谓“十厅九井”的来由。  
 
南华 又庐正立面(朱迪光摄)

       南华又庐外表看似一座完整的屋,其实各堂既可独立又可连体,所以俗有“屋中屋”的称号,它的重要特征是所有堂屋都是一个朝向,表面看起来似乎与堂式无疑,仔细看来却不大相同。中央部分几乎有三堂并列之势,除中心主轴线上的重叠三堂之外,两侧又形成两侧副轴线,也是三堂重叠,只是在下堂部分不设大门,更无大门楼,全部封闭,共同使用中心主轴线上的大门楼。堂屋两侧不置厢房,在前后庭内引进了花墙、敞廊、金鱼池、花台、六角亭等,更显得宽敞明亮,使宅内生活场景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南华又庐左横屋斗门(朱迪光摄)


                             南华又庐左侧鸟瞰(朱迪光摄)


      创建人潘祥初生前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十分支持,曾慷慨捐巨款予以资助。2004年3月,电视连续剧《红色娘子军》摄制组,以南华又庐为剧中的“南府”,在此完成创作摄制《红色娘子军》剧中的大量镜头。南华又庐独树一帜,吸引了中外建筑专家、民俗学者及游客前来考察、观光。2002年7月,南华又庐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又庐大门正立面(朱迪光摄)



                   
 
  南华又庐下堂、天井。(朱迪光摄)



  
 
                    
   南华又庐内亭阁(朱迪光摄)



                   
南华又庐后庭院(朱迪光摄)



                                                             原载梅州日报[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栏目



推荐到博客首页 (2) |  复制链接 |  评论: 10 |  阅读: 20442 |  个人分类: 文物保护单位 |  系统分类: 工作•职业•资料•技术 |  发表于: 2011.09.09 15:18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回复 发布者:看看
2011-11-09 13:25

 回复 发布者:去浪漫
2011-10-23 18:03
我去过

 回复 发布者:yulh159
2011-10-23 09:16
留住古村遗产守住客家之根,你是在实践中得到了无数宝贵经验和对历史建筑文化的深刻体悟。赞美有加!

 回复 发布者:朱迪光
2011-09-30 17:22
南口人: 深入了解客家文化,还看朱馆长!
谢谢鼓励!

 回复 发布者:南口人
2011-09-29 20:06
深入了解客家文化,还看朱馆长!

 回复 发布者:朱迪光
2011-09-10 17:59
蓝色的海洋: 曾去写生,并准备放在画册中。
祝早日出版!中秋快乐!

 回复 发布者:蓝色的海洋
2011-09-10 16:04
曾去写生,并准备放在画册中。

 回复 发布者:山林老鼠
2009-08-10 19:26

 回复 发布者:涯系梅县人
2009-04-03 11:34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