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丙村镇黄梅村完成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工作任务



丙村镇黄梅村完成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工作任务

申报材料(图文)节录:

      黄梅村与梅福村毗邻,地处丘陵地带中的小盆地,四面丘陵环绕。源自雁洋镇三乡的山溪水自村南向北流经该村后汇入梅溪河贯穿整个村庄,为村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黄梅村,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东南部,距丙村圩镇约3公里,距梅州市区与梅县区新县城约31公里,交通便利。全村村域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930亩,其中,水田为525亩,旱地约340, 山林4492.95亩,鱼塘65亩。黄梅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由梅子墩、黄羌坪、径子里等3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农家260户,户籍人口930人,常住人口400人。是一个人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的纯客家村。黄梅村村民以种植“岭南十大佳果”的金柚为主,是中国金柚之乡—梅县区种植金柚的主要基地之一,种植面积412亩,也是梅县区栽种金柚历史最早的村落之一,已有百年历史。年产量达703000多万公斤,产品远销海内外。同时种植水稻、蔬菜,以及养猪、养禽、养鱼等传统农业,利用山地种植经济林等。

     黄梅村,历史悠久,尤其是村中古氏族人,早在明代便在此卜筑开基。俚语有“未有嘉应州,先有杨、古、卜”(嘉应州,即今梅州市、梅县区),道出了客家古氏迁居梅州的悠久历史,而且繁衍发达,秉承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人文兴旺,民风淳朴,有着厚重的客家文化积淀。明清时期,古氏族人在村落中就建有“翔远屋”、“新安堂”、“学训家塾”等私塾学堂,课育后裔,人才辈出。

      黄梅村现存《古氏(革公系)族谱》、等谱牒,记载了黄梅村古氏等姓氏的先民由赣入粤迁梅,并于明末清初先后在此卜筑开基、聚族而居、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在这片土地上耕山种果,躬耕不息,经世代繁衍,瓜瓞绵绵。至今传承着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农耕生活。沿袭传统的客家习俗,保持每年农历除夕祭祀列祖列宗,春秋扫墓等习俗,彰显着客家人慎终追远,纪祖念祖的优良传统。此外,保持着正月上灯(丁)、祭祀公王等客家古老的习俗,因而别有独特的客家风情。由于氏、廖氏、曾氏、陈氏、黄氏、林氏共6个姓氏族人的共同努力,黄梅村才有了今天富有客家山水田林路的传统村落与繁荣。

     在黄梅村最具典型代表的建筑有依堪舆建成“歪门正厅”的曾氏宗祠(“两堂两横两围龙”),规模恢宏的古氏新安堂(“两堂八横三围龙”屋式、半月形池塘)等。村中保存数10座富有客家特色的祀居合一的姓氏祠堂、合杠屋(楼),以及各式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和各自然村形成的建筑群。

      以松口山歌为典型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客家山歌”,以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口山歌”,在黄梅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黄梅村的妇嬬也能哼唱。2007年,丙村客家娘酒、梅县金柚、足球运动等被公布为梅县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丙村开锅肉丸被公布为梅县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村保存着大量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据不完全统计,保存完好的有26座,以及古桥梁、古私塾、古商道、古寺庙、古神坛、等不可移动文物建筑有11处。虽已历经数百年沧桑,但大多数仍保存完好。其中,各式客家民居建筑,形制丰富,风格各异。这些各式客家传统民居,以及各姓氏祠堂,或依山形地势而建,或石砌高台基,错落有致,历经数百年仍保持着原始的地理布局与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清晰的客家文脉。村民仍从事传统的农耕生产与传统生活方式。此外,村民民风淳朴,岁时佳节除遵循崇敬祖先等客家习俗外,民间宗教信仰呈多样性,大多祀奉观音、土地伯公等。该村富有客家风味的美食,品种繁多,尤以客家酿豆腐、梅菜扣肉、盐焗鸡、味粄等最具地方特色。

      黄梅村秉承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数百年前的“学训家塾”(古氏私塾)“翔远屋”等私塾,为乡村教化,课育英才的场所,成为梅县区“文化之乡”的历史例证。

      此外,流经村中的梅溪河、遍布村中的水圳渠道,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切实保障。村道交错,果园阡陌,古今桥梁连接各个自然村和县道公路,为村民出行、耕作、农贸集市等,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家家无害化厕所的设立、垃圾桶的散布、生活垃圾的集中转运,大大提高了村民爱护清洁、讲究卫生、美化环境的生活质量。

      此外,村中保存和仍在使用者的石磨、谷砻、风谷车等传统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器,也证明该村“活态”地传承着客家习俗。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3917 |  个人分类: 古镇古村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5.04.26 11:29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