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院士回乡


我与廖万清院士的回乡情缘

/廖是添

 

一笔写不成两个“廖”字,我与廖万清院士的缘分,注定有着千丝万缕的牵绊。不说我们从一出世就有着同样的廖姓,单说我们共同的祖籍,那个坐落在风景名胜王寿山西麓、尚未被匆匆行走的世人撩开面纱的古村落黄沙,冥冥中就为我们埋下了此生不移的根结,只是他出生于南洋新加坡,3岁才回到我出生的山村,而我从娘胎里赤条条出来,就打上了这秀美山庄的烙印,不过,他此后的童年少年均成长在我的童年少年生活的那片土地。

准确说从记事开始到我九岁左右,我一直未曾与这位按辈分排序,本应尊为族叔的前辈谋面。一个平常如和风拂过水面青萍的日子,我和童年的玩伴们,从后山掏鸟窝回来,发现每家人的饭桌上,都无一不整齐放着两条白色毛巾,一包糖果。爸妈出工尚未回来,兄妹几个分享着难得的口福后,才知道带给大家舌尖上鲜有美味的人,大名叫万清。我不记得自己是否与小伙伴们一起相拥着,奔跑去“德裕楼”亲睹,那个年代已然是一位军医的万清叔的风采,但那对绣着“祝君健康”的洁白毛巾,几十年过去了,依然在我的脑海清晰如故。因为,正是这对纯白的毛巾,触动我幼小的心暗暗发誓,某天我也要像万清叔一样,普惠邻里,光宗耀祖。

我和万清叔的第二次见面,屈指算来,是在我从《梅州信息报》被迫解散,聘任在市委党史办的那段日子。那时节,每当休息日,梅城一帮廖氏宗亲,总是团结在“梅州大侠”廖安祥弟弟廖政为首的“廖氏研究会”,忙着整理续修“梅县、梅江区廖氏源流”。因为参与“廖氏源流”的编撰,我从而认识了许多此前从未涉猎的“廖氏古今人物”,万清叔的玉照连同他的光辉形象,也是在修谱的过程中逐步明晰的。

“这是一身英气,从骨子里头就开始散发热情,满脸透着慈爱的军人”,当1999年那个初夏的早上,我的手与万清叔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被望江楼与华侨酒店共同见证的时候,我更加确定了修谱时就有的对万清叔的判断。我忘了这次万清叔回梅州是带着什么“公干”或者任务的,我只是清楚地记得那时节我刚刚结婚。我与爱人陪着其时已是文职军级干部的万清叔,和他那位端庄大方也是文职师级干部的夫人康善珠叔母,在宗贤市委党史办主任廖金龙、梅江区教育局督察室主任廖文琳等的引导下,首访他的母校梅州中学,再游梅州最高学府嘉应学院,接着到“梅州小桂林”蕉岭长潭,继而到福建永定土楼。印象最深的是在“闽粤赣释迦牟尼文化中心”和高台庵,叔母牵着我爱人的手,虔诚祈祷神祗,早日恩赐子女给我们的场景。我和爱人都是初次接触叔母,而叔母不但没有高干的傲气,大家闺秀的娇气,反倒让我们后辈从她慈爱的眼中,一举手一投足的关心,脉脉感受到了她那无声胜有声的疼爱与真情。

第三次见万清叔,那是印尼华侨廖盛松叔公魂归故土,落葬于黄沙“盛松仙庄”的2001年。盛松叔公19岁下南洋,上世纪50年代在印尼兴办一间纺织厂,后由于儿女经营有方,到70年代已发展成为拥有相当经济实体的廖氏集团跨国企业。他热爱桑梓,踊跃捐资兴建黄沙廖氏祖祠、桃尧中学、黄沙老人乐园等,最被乡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在黄沙村独资兴建的“盛松学校”、“菊英桥”“菊英坝”等公益事业建筑。因其子廖王汉的跨国公司有分部在新加坡,而万清叔留在南洋的家人,包括其胞姐廖应银一家亦还在新加坡发展,南洋异域逢家乡故土宗亲,相互往来密切遂顺理成章;再加上后来廖王汉在上海浦东投资,兴建属上海市政建设重要工程之一的胜康廖氏大厦等地产,万清叔在大陆的家人亦在沪市,两家人的关系于是乎越发行走得亲近谙熟。盛松叔公落葬那天大雨滂沱,仿佛老天爷也在为行善之人的辞世淌泪。夹在浩浩荡荡前来送别的人群中,我分不清万清叔脸上徐徐溢下的,那是泪水那是雨水?倒是看着万清叔红肿的泪眼,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书上说的“铁血柔情”一词的真切含义。

今年国庆期间回黄沙,是我第四次见到万清叔。他与家人回乡祭祖,十几年未见,康善珠叔母的身体太不如前,而万清叔依然精神矍铄。我和他的堂侄及其几个族人,陪着他顶着十月北回归线上炽烈的太阳,翻山越岭到“新塘岗”拜谒他祖父祖母的陵园,78岁的老人了,从上海飞梅州,从梅州赶黄沙,从黄沙村徒步到陵园,到了陵园还要亲手种植柏树,其一片浓得化不开的血色真情,甚是令人钦佩。特别是下山期间,我们几个年轻人都明显感觉脚“弹弦”般颤抖,回首一瞥,万清叔的脚比我们抖动得更为剧烈,可下罢山,他依然坚持还要徒步到他的五叔五婶的祖坟祭拜,我们无不被他的爱祖敬宗精神彻底折服。

更为高兴的是时隔才一个月,113日,我又在电视、报纸上见到了回梅州的万清叔。这次他是受梅州市委市府与广东院士联谊会之邀,参加粤东西北院士专家行抵梅的,可惜那几天我不在梅州,未能亲聆他的教诲。但我看到了心系乡梓宝刀未老的他,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中国首个院士团队创新创业驿站——广东院士团队创新创业(梅州)驿站时的英姿;看到了他不辞旅途劳顿,免费在粤东医院聚精会神帮病人看病的专注;看到了他在嘉应学院医学院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欣慰;看到了他针对医疗卫生专题调研、会诊、把脉时,为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的精辟独到。我为梅州能拥有万清叔这样一拨热爱故土的院士专家点赞,我更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位族叔感到骄傲自豪。

 

2016.12.6.梅州.

【相关链接】廖万清,祖籍广东省梅县区桃尧镇黄沙村。1938年出生于新加坡,3岁返乡定居。先后在明新小学(黄沙小学)、启文中学(隆文中学)、梅州中学就读,196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历任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晋升为技术三级,2005年晋升为技术二级,文职中将。以第一申请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全军重点课题1项、军队"八五""九五"攻关课题5项;以第二申请人承担全军指令性课题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三等奖10项;主编专著6部,副主编1部,参编22部,其中《真菌病学》于1990年获中国第四届图书奖二等奖;发表论文234篇,其中24篇被SCI收录,124篇被601篇文献引用,被国内外798篇文献引用;培养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24名、留学生4名。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1996年上海市侨办授予"上海市侨界十大杰出人物"1990年被总政治部和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7月获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由全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联合授予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288 |  个人分类: 情感 |  系统分类: 文学•艺术 |  发表于: 2016.12.07 09:26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