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在“海上丝绸之路”参与居住国建设与故乡建设的平远侨领姚德胜 ...



在“海上丝绸之路”参与

居住国建设与故乡建设的平远侨领姚德胜

/ 王远明  廖是添

 

海上丝绸之路无疑是地球上少数几个最引人注目的人类活动之一。这条海上航线从公元前200年开始出现之后,不仅没有被无数个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所打断,而且日趋兴盛。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线。它由“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大干线组成。东海航线从中国通向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南海航线从中国通向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这两大航线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海上交通网络,并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不断延伸、拓展。在隋唐时期,输出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历史上把这条连接东西的海上贸易大通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到宋元时期,瓷器渐渐成为主要出口货物,因而又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由于输入的商品主要是香料,又有了“海上香料之路”之称;由于有许多华人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与当地民众共同开发创业,进而开枝派叶根植异域,故又有“国际移民之路”的说法。

梅州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水上交通与文化交流,与一般定义的“丝绸之路”起止时间有所不同,开始于唐朝;发展于宋元明;清朝与民国时期不但没有萎缩终止,甚至让“国际移民之路”日趋成熟,达到全盛。

明清以来,客家人陆续向海外迁徙,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这些华人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资本,进而又回头推动了客家“胞衣迹”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崛起。因此有许多专家提出就广义而言,中国的海外移民(亦即华侨)及其对侨居地的开发建设,不仅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更促进了中外交通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成为海上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纪念海外华人的印度洋之路项目,在梅州松口建立了中国移民纪念碑,这个中国目前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无疑是对“国际移民之路”源头梅州里程碑式的肯定。

在梅州众多参与并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侨领中,有一位曾被马来王以鸣礼炮19响的隆重仪式接见;英皇赐于“和平爵士”封号;光绪皇帝封赠资政大夫并赐乐善好施御批;孙中山颁发“一等嘉禾勋章”的慈善家侨领,他就是祖籍平远大柘的姚德胜。

姚德胜,清咸丰十一年(1859年)出生于平远县大柘乡高甸村,父亲姚芝庭,母亲林氏,均以耕田为业。19岁那年,他告别父母,随同水客余宗二,由家乡坝头坐小民船,顺流而下,经新铺、松口而至潮州府之汕头,转乘船到香港。其时尚无轮船,乘“夹板舟”,由香港经过1400海里之“七洲洋”,到达新加坡。再由新加坡转到马来西亚芙蓉埠,由老水客介绍在一家锡矿场当雇工。姚德胜天资聪颖,虽是做一名工人,却留意考察采矿各部门的工作和公司的组织以及锡矿的精炼、外销等问题。后打听到怡保埠的锡业更有发展潜力,乃托朋友介绍,到达怡保某矿场,担任工头职务。两年后学做小贩生意,不久即开了一间经营杂货的德和店。

怡保是著名的锡矿蕴藏地,姚德胜对于开矿,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除做生意之外,把经商所得全部投入开发锡矿,买矿山,雇工开采,成为华侨经营矿业的第一人。由于经营有方,厚待劳工,很快成为有名的矿业富户。姚德胜开矿成功之后,继续利用资本收买矿地达数千英亩之多,指挥员工3万多名,但他不满足于此,又从国外购进新式机器,采用水力冲击等半机器化作业的新技术,增加矿区的生产力,仅购置水力装备,就投入银元50多万,从而引来矿场十里外的河水,用水力开发,使其怡保的锡矿产量跃居全马来西亚之冠。接着又和当地富商组设公司,承办霹雳、森美兰各邦的酒税和典当税,统辖几十个机构,人们尊称他为姚百万

事业有成后的姚德胜非常支持所在国的建设发展,并极力维护当地华侨权益。为联络侨胞感情,发展侨胞事业,姚德胜一方面经营自己的工商业,一方面为当地侨胞谋公益,首先捐出巨款,创建霹雳嘉应会馆、中华总商会、矿务农商总局,又为教育侨胞子女,创建霹雳育才小学、中学,资助应新、明德两所学校。当时的怡保市,还是旧式市场,范围狭小,市容卫生很差。当地政府为扩大市区、改进市政形象,乃规划了一片新市区,但因地处偏僻,很少人肯去投资建设。189261日,怡保发生了一场火灾,百余间店铺被焚毁过半,需要重建,但是当时怡保人口还很稀少,一切物质条件都不具备,怡保埠英殖民当局只好请姚德胜出资建新市,首先建店铺300间,以资倡导,他慨然答应。担任这么大的建筑工程,人家都替他担忧,但他有气魄,有毅力,一下子拿出数百万银元的资本,到数十里、数百里外,招集工人,购置材料。1904年动工之后,他又亲临指挥监督,工程进行得很顺利,300多间均为两层楼房被后人称为姚德胜街的店铺,在预定的一年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当初担忧的人,变为信服,本地土人和英国人,也为之敬佩。英国派驻吡叻(霹雳)的参政司名叫滑士的,尤为器重他,此后凡当地有什么建设都要和他商量,因为他已成为实际的华侨领袖。1906年姚德胜又在怡保投资建起全长1000多米、216间店铺、以及一所戏院、数十间民房的崭新街市,1908年落成后,被当地人誉为“锡城之春”(又名富豪之城),自此奠定了怡保20世纪新貌的雏形。马来亚政府为表彰姚德胜出资兴建怡保新街的功绩,特将新街场的直街命名为“姚德胜街”,并在市场中心为他铸像树碑。英皇赐予他“和平爵士”勋章,马来王以最高礼仪鸣炮19响迎见他,怡保市民以“前无古人”之殊荣赞誉他。怡保议会为了纪念姚德胜的功绩,将后来重建的晓罗街市场命名为姚德胜公市场。直到今天,在繁荣的怡保埠还可见到他当年的伟绩,市内还有姚德胜街德和园姚德胜巴刹市场等建筑供后人怀念。

姚德胜在怡保投资兴建各项公益事业后,乃频繁来往于平远、怡保之间,着手家乡各项公益事业的兴办。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平远大旱,很多穷苦人都到山上采挖树叶野菜充饥。省亲回乡的姚德胜召集各乡绅士商量,查明受灾人数,或发给米粮或发给现款,使平远人民安然度过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天灾。接着他又在县城创设平远15乡太平义仓,在大柘圩创设大柘乡太平义仓,在各义仓捐出稻谷数千石,作为备荒之需。这种救灾备荒的义举,由县逐级申报到朝廷,得到光绪皇帝的称赞,派御史黄遵宪送来乐善好施的御匾,并准他建立牌坊,以供后人景仰。同年黄河山东段缺堤,姚德胜在海外闻讯,立即汇出银元6万赈济,得到清廷诰授资政大夫候选道职衔等褒奖,山东灾区人民亦建了座“恩公庙”纪念他的善举。

清光绪末年,废科举,改新学,姚德胜本着客家人“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商道精神,积极响应,拨出银元10余万,捐资兴学。首先在羊子甸创设芝兰小学,这间小学,建筑宏伟,设备充实,教职员待遇优厚,可算全县第一。尤其买了很多图书,订购中外各项报纸杂志,供人阅览,开地方风气之先,也为平远人参加孙中山革命开辟了一条思想通道。原设在县城(仁居)的平远县立中学,于1906年开办,姚德胜乐捐开办费5千元。由于地僻人稀,学生很少,姚德胜倡议把平远中学由老县城仁居迁至大柘乡羊子甸,并于1912年捐献5万银元,把其中的半数用在羊子甸建筑可以容纳500名学生上课和食宿的校舍一所;其余半数,则购置田产,作为学校的产业,以之作为学校永久经费。此外,梅州东山中学,蕉岭县立中学,大柘景清、四民两小学,姚德胜都捐过很多钱,助其成立发展。他捐资兴学的事迹,于民国初年,由地方官详报政府,国民政府曾授予他乐育英才一等奖奖章。

1910年,姚德胜将其在海外所创企业交给次子经营,回到家乡投资创办纺织厂,开客家地区于农村发展现代工业之先河,此外他还开设印刷局以发展地方文化事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姚德胜再次捐献7万银元作为革命经费,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授予他一等嘉禾勋章。凡可以促进文明、繁荣经济的事,姚德胜都大力提倡。在家乡居住期间,规定在南洋的代理人,每月必须汇款10万银元回来,他的意图,本来想把平远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县,并由大柘开始着手。他在大柘除了开设万和饷当和印刷厂、纺织厂外,还兴建了西式店铺数十间,他计划疏通由大柘至蕉岭的河道,以便通行民船;并计划将平远县政府迁设大柘,交通、发电都仿照怡保市规划建设。不幸的是因积劳成疾,1915年姚德胜英年早逝,享年54岁。其子孙遵照其遗愿,将与大柘新校毗连的家产芝兰斋一幢捐赠给学校。

姚德胜这位在海上丝绸之路所经南洋侨居地成长起来的侨领,虽然已逝,但风范长存。他一生凸显的客家人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爱国爱乡的美德和精神,不论在南洋其所住国还是在平远其家乡,都值得后辈景仰和传颂。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6617 |  个人分类: 思想 |  系统分类: 思想•时评 |  发表于: 2015.08.13 21:14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