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原创]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标志——院士广场的石楣杆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标志——石楣杆


2006-11-17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走进平远,我们不时在客家传统民居前看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标志——石楣杆。

    在封建社会客家地区有人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不管出在哪家,都被视为全村、本宗族人的荣耀。中了科举的人均可在祠堂或祖屋竖立楣杆,以显示功名,光宗耀祖、流芳千古。因此,在平远县乡村留下了许多楣杆。

    石楣杆用花岗石凿成方形,圆锥状石柱,高约15米,从平地拔起,直冲云天,如一柱擎天。楣杆工艺极为讲究、精致,分若干节竖起,一般为三至四节,每节接合处有一四方石栌斗,柱上雕刻各种图案,有“龙凤呈祥”、“刘海戏蟾”、“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形态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楣杆镶嵌在两块长方体石柱中间,两块长方体石柱分别刻有“×××(人)立”、“×××(时间)立”字样。如平远县东石镇锡水村石楣杆(如图),竖于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为圆形花岗岩楣杆,高17米,共分为四段,第一段通身浮雕,黄龙由上而下缠绕楣杆。夹石左柱刻有“大清咸丰八年戊午岁孟冬吉旦”字样,右柱刻有“由国学钦加创贡生李应春立”字样。

    有些地方把石楣杆称为“石笔”,在封建社会读书人要经过科举考试才能步入官场,把笔作为科举应试的象征,读书人又以笔为晋升的阶梯,因而被受到尊崇。

    平远县现存完整的石楣杆只剩下中行镇中行村凹背石楣杆、中行镇中行村合华石楣杆、东石镇洋背村儒者树下石楣杆、东石镇汶水村石楣杆、中行镇中行村丰田里石楣杆、仁居镇南龙村中坪石楣杆、东石镇锡水村石楣杆、八尺镇 竹(两处)石楣杆等九处,其余则残存楣杆基部长方体石柱(楣杆夹)。

    通过对平远县石楣杆的调查、研究发现,平远在清嘉庆二十五年后中了科举的进士、举人、贡生、秀才等还有许多。如新发现的进士有3人,为东石人吴相、林桂云,八尺人肖观拔,他们都有残存在各自祖屋前的楣杆为证。如东石镇锡水村吴屋石楣杆,共两条,左边为吴相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中进士时所立,右边为“由国学生钦加创贡生吴联兴于清咸丰十年立”,原楣杆已毁,现仅存楣杆夹石。


“华表”与“楣杆”之别

(一)何谓“华表”?
    据辞书及现实常识,“华表”,亦称“桓表”。古时立华表,有三种情况:①古代用于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②古代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上述华表一般为石造,柱身往往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云板和蹲兽。北京天安门前后的两对,雕刻精美,是华表中的优秀作品。③房屋外部华饰,亦称“华表”。
    (二)“楣杆”之竖立及其要求情况。
    “楣杆”之竖立,则全是由“科举”中式登第之人设立。
    我国自隋代至清代,都实行“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凡考中举人、进士、点翰林之人为了“光耀门楣”、“光宗耀祖”,都可以在自己祖屋门前竖楣(俗称“楣杆”)。秀才、贡生、监生等一般不可竖楣杆。楣杆有木楣、石楣两种,举人竖木楣杆,可高过祖屋,下端用两块石头固定,石上刻“某某名,某某年,某某科,中式第几名举人(或进士,或加官衔);进士、翰林则一般竖石楣杆,且楣杆比举人的高。石楣多用二、三节接驳,在接合处用漏斗形石匣扣住,最上一层(节)似旗杆。笔者从电视上看到的蕉岭某地“楣杆”形象及其解说,就是进士、翰林所竖“楣杆”,并非“华表”。上述仅供参考。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2463 |  个人分类: 生活 |  系统分类: 休闲生活•美食旅游 |  发表于: 2009.02.11 23:21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