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心中家乡的那些树



   心中家乡的那些树

 

   梅州梅县梅江区各中学广州校友会联合会会长 丘立才

 

    312日被置为植树节,这一天又是中华民国创建者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也让我想起了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他手植的那棵横着生长的酸枣树。我现在广州居住地为清朝时的造币厂、今日的黄华园,园苑内生长着28棵上百年的高山榕、大叶榕、樟树等,晨夕相处,浓情依依。但萦牵动着我情思的,还是心中家乡的那些树。

    心中家乡最为神圣的那棵树,是广东省梅县西阳白宫富良美村丘氏入粤九世祖世昂公祖祠后中轴线上的“三划王勾丸树”,其实是椎子树。祖祠后的山称龙脉,种满了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风水树,不知是种的、还是野生的椎子树占了大多数。丘氏世昂公祖祠是在清朝康熙乙亥年(公元1695年)修的,那末这棵椎子树的树龄也应在此年开始计算。一棵树分叉出三支大树干,下树身5人围抱不了,直上高达20多米,为树林中最大最高的一棵,树上产出的椎子也是比其它树长的要大,所以我们称它为“三划王勾丸树”。椎子树与板栗、榛子、橡子树相似,但要高大些。椎子果外壳青青的,长满尖刺,外形像个刺猬球。剥开尖刺外壳,得到的是比黄豆、花生要大的椎子。“三划王勾丸树”的椎子,比母指指甲还要大,但爬不上这棵树,要从旁边较小的树爬上通过交叉的树枝去,爬过去使劲摇动,或用竹竿木棍狠打椎子刺球果,让它掉在地上捡拾。椎子的壳坚硬,炒熟之后,果壳开裂,轻轻一掰便可将椎子仁剥出,椎子仁呈米白色,嚼之爽脆,清香,津甜,口感极佳。这些椎子果对饥饿年代孩子的胃口不知有多少吸引力。我去捡,我去摘,不但可填饥饿的肚子,还拿它到墟镇上去卖,交易后得钱去买作业簿,解决了我读书时因贫无法买文具的困难。可惜这棵树在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被砍伐掉了,享年263岁,但它永远活在我心中!

    我受启蒙读书的学堂是丘逢甲办族学的产物“鹏飞学堂”,1905年创办时种的梅树和必九树,其根深深扎在我心中。家乡梅县是种梅多的地方,学校多植梅树。鹏飞学堂种的两棵梅树每到春季开学前后,满树雪白的梅花恍惚是天空中挂着两个大雪球,满地铺上梅花絮恰似一张大白纸,让学生们去画去写。生青的梅子是苦涩的,成熟后采摘了,分到每位学生桌面上三五颗梅子,吃起来却是先酸后甜的,因而激励着学子们要刻苦学习,努力成为文章的魁首。因为梅花是百花的魁首,还因为我的小学是梅州梅县梅江的小学。再一棵是梅树旁的必九树,一到金秋时节,树叶全部脱落了,必九果实挂满了枝头,学校采摘后分到每个学生的桌面上一把必九,吃起来是那样的香甜,因而暗示着学子们明白不经风霜,又何来有长久的香甜果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可惜的是,因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扩建,两棵梅树、一棵必九树,被砍伐连根也被挖了。我心中呼唤着梅魂、九魂,何时归来哟!

    我的祖屋景庆楼、宝善楼前那棵杨桃树,陪伴了我的童年生活。景庆楼、宝善楼是入粤丘氏十四、十五世祖成斋公、绍旺公所建,树亦建屋时所栽。杨桃树,它既神圣又亲切,一直活到现在,有200多年的树龄了,仍然康健挺拔。说它神圣,就是我童年就听说这棵杨桃树在军事地图上都有标志,可见它活着竖立的重要性。它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刻准备着迎接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见它的神圣性。说它亲切,这棵杨桃树生长状态,分杈成两枝,一支垂直向上挺拔,一支以横斜出伸臂膀。横枝不但男童可上去玩耍,掉下来也平安无事,而且女童也可效仿男孩参与嬉戏。夏天树荫凉爽,树上凉快,玩累了,可躺树下睡觉;玩渴了,可摘树上杨桃。尽管杨桃都是酸的,酸到进不了口,但还是解了馋、解了渴。

    我出生屋景云楼厨房旁那棵必九树,看着我的成长。此树是建景云楼时所种,还是景云楼建好后所种?是春萱伯祖公所种,还是安清伯父所种?景云楼建筑也有百年了,母亲生我的房子门上还留有半个世纪前我用毛笔所写的座右铭式对联:“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国家?”母亲在厨房弄吃的,但未有吃饱过,我则呆坐着望着这棵必九树,看它长久生长规律:春天生嫩芽蓬勃生长,夏天绿叶有如蓬盖,一叶落而知秋,果熟方是藏冬。原本种此树是为了防北风的,可是冬天到了,叶掉落枝光秃,又怎能御防北风?看来,我是要离开此屋此树,到外面去找饭吃。

    离家去赴墟镇,白宫墟上最热闹的地方是墟镇中心的那棵榕树。此棵榕树见证了白宫镇的历史变迁。榕树后有座明山宫,又叫公王宫、白宫。据载,宫内供奉的公王系隋朝文帝杨坚的大将军连清化,因有战功而加封为明山圣王,而宫后的远山为梅县最高峰,海拔1305米。宋太宗诏封为“清化盛德报国王”——明山公,因而建宫奉祀。其过程为宋元丰五年(1082)春,河流洪水漂流神像一尊至西阳岸,乡人汲水以竹撑开,像仍白如旧,人们悟,乃迎祀事,祈佑保五谷丰登。自宋朝修建并以白宫名之,明清朝屡加修葺,尤以清康熙年间为特。时邑侯王世云赠匾“人天鉴彻”,联曰:“扬云旌霓旆之威丕佑真人亿德煌煌隆庙貌,夺雨师风伯之势溥将明赐西流活活颂神君。”白宫镇民均在榕树下聚集烧香参拜,交流商品,热闹非凡,白宫墟成为白宫市。再加上白宫公王庙后直对着梅县最高峰明山嶂,前又有向西流的白宫河,河两岸有成排的杞树迎送,世人惊叹风水奇异。怎奈这座白宫明王公王宫于19619月被特大山洪冲毁,本人亲历其灾,亲见其毁。而榕树仍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清皇帝的垮台,见证了中华民国的撤退,见证了文化大革命,见证着开放改革,至今依然勃勃生机,郁郁葱葱。树龄当在两百年以上。

    离家去读书,1958年考上西阳中学读初中,学校中心地文祠旁的那棵兰树开的花,即兰花成了西阳中学的校花。文祠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在梅江边上建的,西阳中学则是1905年创办的,白玉兰树当在西阳中学建校时种的,至今树龄亦有110年了。我回到母校总是喜欢去拥抱它,有一种温馨的情感。以前在西阳中学读书时,生活贫困,日常用品,不但没有香皂,连肥皂都没有。虽然勤于用水冲洗身体和洗涮衣服,而别人总说你身上有蛙醒的味道。于是我便常到白玉兰树下去捡拾花朵,完整好看的别在耳朵上,破碎花瓣装进口袋,虽不能显高清玉洁,至少也有一袭沁入心肺的馨香。至今还要感谢你——白玉兰花,我母校西阳中学的校花,让我能走近他人身边。

    考上高中的东山中学,虽然红棉花未作东山中学的校花,但东山书院门前的三棵红棉树,给每个东中学子都有深刻印象,我的印象尤深。1996年曾有专著《东山红棉》一书,作为“东山中学丛书之八”出版,记述了我与红棉树的诚挚情感。东山书院门前三棵红棉树是何时栽种的?时间应在“东山书院”创建和“状元桥”修建的清乾隆十一年(1746),于今树龄已有269年了。同龄的“东山书院”也曾在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失败而遭烧毁,后多次重建重修,同龄的“状元桥”也多次重建重修,唯三棵红棉树依然枝干挺拔,每年绽放的英雄花和东山中学校庆日子尽相辉映。而东山中学的梅花园则在我离校后才栽种的。

    1950年以前交通是水运时代,出进客家人集散地梅州桑梓地的口为梅口(松口);现今陆运时代,出进客家人集散地梅州家乡地的口为南口。半个世纪前我离开家乡梅县时,坐汽车走出家乡地的口是梅县南口,公路为205省道。就在205省道南口镇益昌村有个地方叫“山高水长”,有个加油站,站旁有棵榕树,树龄外看至少也在百年以上。据榕树形,村人称为“迎客树”,我离乡返乡时必和它打招呼,回乡称“迎客树”,离乡称“送客树”。只是自己开车时,才有机会下车去拥抱它、拜祭它。因为听说205省道要拓宽,拟请它下岗,它坚守岗位的神奇传说,更加吸引着我对家乡此树的那份深情、那份厚意。

    代表我家乡的树,绝对是梅树。梅山梅岭梅岗梅坪都是我安身的家乡,梅水梅江梅河梅溪都是我饮着长大的乳汁,梅树梅花梅叶梅果都是我在桑梓地扎根生长的东西。历史上梅州之地盛产着梅,梅又分果梅和观赏梅两大类,尤以果梅为多,人们称果梅为嘉应子。所以家乡既有梅州之称,又有嘉应州之称。宋朝开宝四年(971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便将敬州改为梅州。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置嘉应州。1911年嘉应州复名为梅州。梅树是梅州市的市树,梅花是梅州市的市花。我一直寻找着梅州最古老的梅树,终于发现,它在梅县区城东镇潮塘村的宫粉梅,有说是宋梅,有说是明梅,至少也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赞梅州的梅:“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引发我写了“梅”的有关文章:《中国国花为梅花》、《嘉应州的由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梅县人》、《在“梅”读书的学校都是母校》等。

有朋问我家乡在何方?一说是梅州梅县梅江的,朋友便说,惊讶的是我家乡灵光寺门前两棵神奇柏树“生死树”。灵光寺,唐代懿宗咸通年间(861年)高僧潘了拳(自号惭愧祖师,福建省沙县人)修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神话传说,寺前两棵是开山祖师潘了拳亲手所植,种时树苗一棵生,另一棵晒死。他种时念偈:“树苗,树苗,快快长高;生死同种,生死同高。”历史记忆,两棵皆唐朝栽种,到明朝时一棵因为雷击枯萎了。直至如今,这两棵柏树,一枯一荣,一死一生。生者高30多米,生龄1154岁,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枯萎时间也达630年,树的高度与生柏相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不倒不毁。被称为广东宝树生死柏。何以“生死同立,生死同高”?跨进21世纪,清理枯柏树根时,发现根洞有九条黑色蛇在里面,可能是蛇液滋润枯柏生长,让它屹立不倒,功效有似于冬虫夏草,这是我的猜测,真实的科学原理,仍有待生物学家去探讨。

    家乡的那些树,砍去了的,枯死了的,失去了的,弥足珍贵!它们更坚实地在我心中牢牢扎下了深根!

 


推荐到博客首页 (2) |  复制链接 |  评论: 3 |  阅读: 2758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休闲生活•美食旅游 |  发表于: 2015.03.10 12:55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回复 发布者:前大大
2015-03-13 08:43
受教了!谢谢!

 回复 发布者:丘立才
2015-03-12 10:15
丘逢甲返大陆后,认为“欲强国,必先兴学育才”,于是在粤东梅州、汕头、潮州和福建闽西等地兴办学堂,对于兴办族学,出力尤甚。1905年清廷废除了科举制度,各地便纷纷兴办新学。1905年丘逢甲应邀来到梅县白宫富良美村,与乡贤丘耀生、丘安庆等商议,将村中的鹏飞书室、红锦山房、崇雅山房等私塾合并,创办一所新式学堂,定名为“鹏飞学堂”。

 回复 发布者:前大大
2015-03-11 19:17
拜读大作,受教了。 我们弟兄作为富良美承训楼的外甥对在世昂公祖祠祭祖,在“鹏飞学堂”读书的童年经历,年既老而不忘。但“鹏飞学堂”是丘逢甲办族学的产物的说法倒是第一次听说,有出处吗?请赐教。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