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賴際熙與香港崇正總會


  賴際熙與香港崇正總會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  林文映

 

香港崇正總會,是旅居香港的客家人士于192110月創建的客家社會團體。歷經90多年的歲月,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客家團體之一。香港崇正總會導每兩年召開一次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成為全球客家人聚會的盛大節日,到2014年已是第27屆了。

香港崇正總會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成就,不能不憶念其創始人賴際熙。

一、賴際熙先生的簡史

賴際熙,字煥文,號荔坨,晚號圓智,原名韶祥,1865年出生在增城增江街湖塘埔村。其高祖賴君佐於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率本族20餘人,由福建永安經紫金輾轉搬到增城增江街湖塘埔村定居。賴際熙自幼發奮讀書,讀了三年後,本村老師對他說:“際熙,我教不過你了,你要去找老師了。”於是,他找到石炳熙(增城人,法學士)做老師,隨後赴廣州求學,就讀于張之洞創辦的廣雅書院。24歲考中舉人,38歲考取進士(1903年),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屆科舉進士。中國的科舉制度始自隋煬帝大業元年(西元605年),歷經1300年,止於1905年。賴際熙被欽點翰林,在京學習三年,後授國史編修、國史館總修、總纂。1912年徙居香港九龍。1913年應聘香港大學中文總教習兼教授,創辦中文系、學海書樓,專心從事中文教學與國學研究。著有《清史大臣傳》,編有《赤溪縣誌》(民國九年)、《增城縣誌》(民國十年),編纂有《崇正同人系譜》。後人集其生平所作,編成《荔坨文存》行世。1921年香港崇正總會創建,被公推為臨時會長,連選連任第一、二、三、四、五屆會長、長達13年之久,還連任六、七、八屆名譽會長,為香港崇正總會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他是一位立足史學、關注現實的學者。1937年病逝於香港。他為現代客家學奠定了穩重的基石,為香港第一個客屬社團撐起了重要的精神支柱,他也成為香港崇正總會公認的精神領袖。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賴際熙也是一面鏡子,從他身上可以映照看到,一個客家人是如何在香港生活的?一名太史令又是如何向現代學者轉換的?一群客家人又應如何團結走向世界的?這些不但對香港崇正總會的發展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香港客家文化研究也有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

二、 賴際熙參與創建並領導香港崇正總會

(一)香港的客家人

客家人是如何南遷到香港的呢?客家人進入香港有三個重要時期。

第一個重要時期,據史料載,宋朝期間,第一個客家人在香港開埠的,是侯氏家族。侯氏始祖侯五郎,北宋進士,金兵南侵時,侯家南遷至番禺,後來他的後代侯卓峰舉家遷到新界。嗣後,又有鄧氏、彭氏、廖氏陸續遷入。尤其是新界的文氏,是文天祥的後裔。南宋末文天祥在北京就義後,其家族為避元兵追殺,逃至新界的元朗,為最早開發香港九龍半島的家族之一。侯、鄧、彭、廖、文五家,進入香港墾殖,各居一方,被稱為香港新界五大族。按其主要居住地,分別叫上水侯氏、錦田鄧氏、粉嶺彭氏、上水廖氏、新田文氏。五大族中鄧、彭、文氏,祖籍都是江西,文氏屬客家人。他們是最早入港的客家先民,800年前已經落地生根,但後來進入香港的客家人並不把他們當客家人看,而是認為他們是土著。後人計算客籍人口,並不把這五大族人口計入。相反,後在香港島占多數的廣府人,並不把新界五氏家族看做是廣府人,仍然把他們當成客家人。

第二個重要時期,在18世紀初期至中期,從1700年至1750年間,客家人大批從粵東移民到香港,但也有少數在1800年以後才遷入的。他們的祖籍地一般是嘉應州的五華、興甯、梅縣,也有少部分來自福建和鄰近香港的惠州一帶。由於他們移民來港的時候數以萬計,港島上建立了400多座村莊,他們在人員和經濟能力上可以跟本地居民相比,甚至還超過本地人,因此沒有被同化,保留了客家人的優良傳統。1841120日,中英雙方簽訂《穿鼻草約》,清廷割讓香港給英國。港九開埠,又租新界,城市初建,需要大量勞力。於是,江西、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人,又有很多經由惠州、淡水而至港九定居墾殖。來到香港的客家人,仍保持和發揚耕讀傳家的傳統,其子弟有許多人成為教師、記者、醫生、律師、公務員或企業家。

第三個重要時期,在抗日戰爭時期,大陸遭遇日本侵略者的大肆屠殺,與大陸生靈塗炭、百業凋零相比較,當時香港在英國人統治下,尚未淪陷時,算是相對安定。於是,許多內地客家人紛紛逃往香港謀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雖有一批人離開,但香港光復後,不少客家人的親屬也隨遷居住在香港,香港客家人的人數為此大增。

    香港,常住有710萬多的人口,這是廣義的客家人,可指香港710萬多的人;而狹義的香港客家人則有200萬多,佔香港總人口的28%。絕大部分客家人居住在新界元朗一帶的客家村落中。

(二)創建香港崇正總會

居留香港的客家人,為什麼要成立香港崇正總會呢?

這既是環境、形勢所迫,也是社會進步、發展所需。1905年起,《廣東鄉土歷史》、《世界地理》等教科書事件,鄙視說客家人是“客蠻”、“山蠻”、“蠻”、“貉獠”先是《廣東鄉土歷史》教科書稱:“廣東種族有曰客家、福老族,非粵種,亦非漢種。”客家人士見之大為不滿,逐聯絡各地客屬發起成立“客家源流研究會”、“客家源流調查會”,起而論證客家源流。後是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英文版《世界地理》,在“廣東”條目下記載:“其山地多野蠻的部落,退化的人民,如客家等等便是。”又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客家人聞訊組織起“客系大同會”,發行會刊,宣傳客家文化,討論對策,推舉代表,出面交涉。正是這一波又一波的詆毀侮蔑客家人的事件,迫使人們不得不考慮如何更有效地應對。

廣東的一些客家人士考慮得較為深遠。廣州方面,于1921年夏間,委派饒芙裳、姚雨平、黃鍊百諸先生抵港,與香港客屬人士廖新基、李瑞琴、黃茂林、賴際熙、何天池……等聯絡,決定於929日,假座西環太白樓遊樂場,開旅港客屬代表大會,組織旅港客屬團體,以便與國內各地客屬大同會,互通聲氣,共策行動。當日出席者就有136人。

這一歷史性時刻,羅香林《香港崇正總會發展史》有生動詳盡記述:

“時黃茂林先生建言:‘吾系人士,僑居香港者至眾,似宜設立永久團體,俾同系人士,得聚集一堂,敦睦鄉誼,共謀同人工商事業之發展,並推舉博學之士,編纂專書,以闡揚我客家源流與歷史語言文化人物等,用光前代,永資昌明。’”

此一建言,著眼于社會進步和客家發展所需,而其推舉博學之士,編纂專書,以闡揚我客家源流與歷史語言文化人物等,用光前代,永資昌明的主張,尤為獨到,彰顯這一系人士對先進文化與社會進步的追求,道出與會者的心聲,因而獲得一致贊同。

而李瑞琴先生,附議尤力……李瑞琴先生複提議商會當以旅港崇正工商總會為名,不必冠以客家二字……取崇正黜邪之閎義,而稱為崇正工商總會。眾以為然,決議以旅港崇正工商總會為本會名稱。公推賴際熙、黃茂林、李瑞琴、江瑞英等28人為組織總會籌備員,分工負責租賃會所,起草章程……香港之有崇正總會,肇基於此。

整個籌建工作,卓有成效;發動過程,異常順利:1921年夏秋之際成立籌備委員會,次年6月審查通過總會章程,公推賴際熙先生為臨時會長;9月已徵求會員八千人;10建會工作,正式完成19251230日,為了更好地團結香港各行各業各界客家人士,總會議決去掉工商二字,稱香港崇正總會

(三)香港崇正總會的特色

香港崇正總會,萌動於一個抗爭異常激烈的年代,以團結起來、崇正黜邪為立會之本,敦睦鄉誼、共謀發展。這個團體的創始人,不是一個,而是一群,是一群社會精英、成功人士。他們既熱心公益,又不乏遠見卓識。他們能以史為鑒,放眼未來,於草創階段,即能慮及其文化建設,因而能有如黃茂林先生這樣的發起人建言于前,有博學之士賴際熙先生受命于後,編纂專書《崇正同人系譜》。

一個民間社團,以闡揚本民系源流、歷史與文化為己任,並立志為此編纂專書,從而催生了客家學這樣一門新興學科,讓客家民系的生存與發展,走上了一條更為自覺更有文化的發展道路。在中國社團史上,這是空前輝煌的一頁。

192212月,賴際熙主持徵求會內同人族譜,致函國內外,徵求資料,旁徵博引,不厭詳考,老宿英儒,必殷採訪。1924年冬始正式撰書,幾經修改,1925年秋末脫稿付印。《崇正同人系譜》全書凡十五卷,約30萬字,內分八類:一源流,二氏族,三語言,四禮俗,五選舉,六人物,七藝文,八叢談。

賴際熙的著書立說,完全是著眼於崇正同仁的文化提升,寄望于振奮客家,團結友鄰,和諧相處,共圖發展。《崇正同人系譜》將使人皆從流溯源,因此知彼,在己無自貶之見,於人無相輕之心。不自貶,則可以邁遠;不相輕,則可躋大同(賴際熙《崇正同人系譜序》)。不自褒亦不自貶,不相妬亦不相輕。在這個世界上,中國人就應該如此,而客家人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積澱為依託,決意首先從自己做起,振奮自家,團結友鄰,和諧相處,共謀發展。這是崇正總會的宗旨與目標。《崇正同人系譜》完滿地體現了這一理想。黃石華評論賴際熙所主編的《崇正同人系譜》:“更為客家文化發揚的篙矢,該書不但是本會唯一重要文獻,亦可說是客家文化經典著作,迄今仍為全球研究客家文化唯一重要參考書。”

崇正總會的誕生,《崇正同人系譜》的編纂,可以看作是客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標誌著客家人、特別是香港客家人已經步上自覺發展的道路。客家這一族群的自我認識、自我覺醒的基礎上,便能自覺提升、自覺發展。1949年又一位傑出的史學家、客家學的一代宗師羅香林(興寧籍)舉家移居香港,並積極參與香港崇正總會的工作。崇正總會在其草創與中興的兩個階段,先後有賴際熙和羅香林兩位參與總會之主持和服務,既提升了香港崇正總會的文化品質,同時也成就了當代客家學和客家文化社會活動的兩位泰斗級的人物,把香港客家人事業的發展推到一個新階段,並提扔了世界客家族群朝向上的發展空間。自1921年香港首創“崇正總會”後,世界各地先後成立了歐洲崇正總會聯合會、英國崇正總會、法國崇正會、荷比盧崇正會等,日本、美國、加拿大、澳洲及臺灣地區都紛隨著成立了崇正組織。

 

三、客家社團何以“崇正總會”稱之?

香港的客家人社團稱之為“香港崇正總會”,何以“崇正”名之?

原因之一:客家人具有“崇正精神”,其核心價值是:“甯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客家人其正統的祖宗認定是中原漢族祖先,而不是“南蠁”。客家人的祖訓:“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老祖宗苦心孤詣的用意:就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無論在什麼環境中,子孫們都不能丟掉祖宗留傳的客家話。實際上在老祖宗的時代裡,又有誰人會去賣那“祖宗言”呢?所以,有的地方就改流傳為:“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或“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祖宗言,除了指客家話外,也指客家傳統、客家精神、客家文化,老祖宗更希望子孫們不要忘記,切莫丟掉,並且希冀能將它發揚光大。

    原因之二:客家人使用正統的語言為客家話,即客家水源話為周朝國語,梅縣客家話則為唐音。從客家話的發展來看,先是來自江西源頭的水源話,或曰蛇話,或曰長寧(新豐)話,追本溯源,原是“周朝國語”。把“水源音”的源頭確定出自江西。完全符合中國歷史的真實。秦始皇征服嶺南百越各族後,“謫徙民五十萬戍之。”這50萬中原人南征,其中有一支隊伍是沿著東江水上游的定南水、尋烏水下來的,帶隊人為趙佗,南下後封為龍川縣令。些秦民南下後,與嶺南的百越民族互相融合,而逐漸成為客家先民,當時的人尚未形成漢族民系,而是稱之為秦人。南遷的這些人長期居住在這群山封閉的新豐江河谷,極少與外人交流混雜,說的話語原本是周朝時期的中原用語,又稱“周朝國語”。河源長寧的水源話(水源音),又叫做蛇話。為什麼叫蛇話呢?秦朝龍川設縣治時,趙佗率中原兵士駐守佗城。佗城,為龍川縣首府,以趙佗的名字命地名。趙佗,還稱趙他,無論是還是,實際上都是指。所以又叫做蛇話。

    《長寧縣誌》載:自福建而來的是客家音(客家話)。根據客家人的遷徙史,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客家話語音的確定,最後以梅縣話為標準。梅縣話自福建而來,什麼時候而來,先是晉朝之亂,後是唐朝黃巢起義隊伍和元兵進犯。所以按時間所定,主流語言又稱為“唐音”,唐朝中原用語。來自福建源頭的客家話,或曰程鄉話,或曰梅縣話,就稱之為“唐音”的,都是古代漢族人的用語,或曰古漢語,所以有稱客家話為“古漢語活化石”。今天全國推廣使用的普通話,原本是蒙古族和滿族統一國家後元朝、清朝所推行的統一用語,這種語言也是漢族和蒙古族、滿族互相融合的中華民族的語言。所以,通過對河源客家水源話和梅縣客家話的源流研究,可以知道客家話的源流演變,也可以知道漢族語言的源流演變,更可知道中華民族語言的源流演變,也都是“正宗正統”的演變

原因之三:客家人崇尚正統的戲劇為漢劇,認為國劇就是漢劇。代表中國的文字是漢字,代表中國的語言是漢語,代表中國的戲劇也應是漢劇。中國戲劇之多,舉世無有,各地方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戲劇。以地域戲劇名稱的有漢劇、京劇、評劇、豫劇、越劇、滬劇、晉劇、湘劇、蘇劇、揚劇、楚劇、桂劇、壯劇、粵劇、潮劇、瓊劇等。在所有劇種中只有漢劇,這一劇種在全國所占的地域最廣,據周恩來總理統計,全國13個省有漢劇。然而,在一般人的眼中,代表中國戲劇的“國劇”卻是京劇。從漢字的產生、從國家的產生、從戲劇產生的歷史來看,中國“國劇”應該是漢劇而不是京劇。劉邦封地漢中,是漢水的中部,又是中國的中部。漢中所處之地是“秦頭楚尾”,因此在漢中產生的漢劇也必然是秦腔和楚聲的結合。漢劇、漢調唱聲的聲腔就是“西皮”和“二黃”的結合。“西皮”源於陝西梆子,主要是秦腔的唱法。“二黃”是楚聲、楚調,有說是“四黃”,即黃陂、黃岡(黃州)、黃安(紅安)、黃梅等地的聲調。由秦腔和楚聲在漢中孕育而成的漢劇在陝西漢水一帶形成。客家人是中原南遷的崇尚漢族正統文化的一個民系,在遷徙過程中也將漢劇一併跟隨,來到贛閩粵之地演出,被客居地人稱為“外江戲”,不久正名為“漢劇”。於今的福建漢劇團、龍岩漢劇團、武平漢劇團,梅州的廣東漢劇院、大埔漢調社的演出,毫不遜色於發源地的漢中、發展地的漢口的漢劇演出。而隨著客家人遷徙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地,並將漢劇帶著走向世界各地。緬甸華僑漢劇團就是其中之一。

原因之四:客家人無論遷徙到何地,始終認為自己是正統的漢族人、正統的中國人。《崇正同人系譜卷一源流》正確地指出:魏晉遞降,中原多故,於是天塹長江不能限北人之飛渡。大抵最著者,厥為東晉之渡江,繼而南宋之渡江……”“中原南暨,嶺海叢阻,人民蕃殖漸被之序,贛為先,閩次之,而粵為後。”“其於內地各省,則於官商二途,名利賓士,近者複返江之東西、湖之南北,遠者更入川陝滇黔,源流秩序,皆有可尋凡茲所述,皆吾系前後經過之概略。綜而觀之,足徵其先固出自中原,同為禹甸之人民,同為黃帝之子孫,譜系可稽,源流可溯也。

客家人社團稱之為“崇正總會”的主要功用。

主要功用之一:生活在五嶺南北的客家人,常被歧視為“南蠻人”,而“崇正”給他們開拓生存空間,提供了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正常心理支撐。

綜觀吾系著地之大勢,如粵省方面,愈近南則愈少,愈近北則愈多。南、韶、連、循、梅、大埔各地,皆在北鄙,而與中原南陸贛湘等省壤接毗連,遂為吾系萃處其中。此非由中原南徙而來之確據乎?今日環繞五嶺之麓,如贛、汀、南、韶、連各州之吾系民族,乃當日中原南來初經一次為客之民族也,而未再轉徙且已成為今日最先之土著矣,然實則客中之主也;今日循、梅二州與珠江、西江上游及福建潮瓊同系各族,乃皆當日度嶺愈南、再經二次為客之民族也,而不復轉徙則亦成為土著矣,然實乃客中之客也;今日增城、東莞、花縣、番禺、新安、龍門、從化、清遠以及一概插處之客族,乃又近代生齒日繁、人稠地逼、因圖發展更經三次四次為客之民族也。而轉徙不已,又若成為頻動之客族矣,是則客中之客而愈客也。而究何者純為土、何者不為客耶?明乎此,而吾系之本末昭然也。

主要功用之二:生活在五嶺南北的客家人,常被歧視為“南蠻人”,而“崇正”,給客家人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延續中華民族“正宗正統”的正確觀念支持。賴際熙說:大抵中原民族之來,本挾中原文化以俱來。民族已逐漸而南,文化自亦逐漸而南,先後具有次序。江西之贛南、福建之上四府、廣東之南、韶、連三府,為中原民族南來之先至地,即為中原文化南暨之先達地……蓋嶺東地域,在東晉、南宋二代,較近首善,田野已辟治,民物已殷繁,而文化輸入有年,重以衣冠舊族優秀多才,自得風氣之先而發達蓬勃,則族高望重,其語音因能保存其固有而不為南蠻鴂舌所混同。於是嶺東之墟,遂由正音而醞有今日吾人之客音也。至於來自南宋者,則其地客音已盛,再傳即同化矣。試觀今日贛、閩、粵三省毗連之地,言語皆同,可見是即最初一次之客而未經再次之客也。

   從漢族的客家民系來看,從中原南遷的歷史路程的記載,中國歷史有載,太史公賴際熙有記。從我林氏客家民系,我林氏族譜與賴際熙的《崇正同人系譜卷二氏族》所記相同:“林氏系出比干之後,路史:‘殷比干之子避難長林之山,因以為氏。’春秋時有林放,蓋其裔也。秦漢以降,聚族于河南光州。東晉永甯三年林世蔭守晉安因家焉,晉安今閩侯也,是為入閩之始,曆唐迄宋,衍為望族。遍佈於各縣,簪纓之盛,甲於全省。三十三傳至元末,至正間有林積福者,世居蒲田,其第三子名梁懋,字秀穀,官廣東潮州主簿,遂家於是間。明洪武時,梁懋之三子名均政,字平侯,複遷嘉應平遠之大柘居焉,是為林氏入潮梅之始。而又有由江西遷入鎮平再遷入鬆口一派。其後又有由平遠而移于梅縣一派。他如潮州林紹堅一派,亦以宋紹興中以福州人官于潮陽而籍焉,其裔亦盛。凡茲各派,其轉分於各屬者繁盛,蓋不可勝紀焉。”

主要功用之三:生活在五嶺南北的客家人,常被歧視為“南蠻人”,而“崇正”,給客家人與其他族群共同建設世界,秉持著中華民族“崇尚正義”的正直精神支柱。正義對“義”往往是由“正”來決定的,“正”字中間的人時空十字架是不斷變動調整的,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這才是正確的,這才是真的“正義”。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正義比主義更為重要。正義是所有在陽間活著的人要正確處理好羊和我關係,都能正常地生活著。客家人南遷到香港,能夠和遷來當地的廣府人、潮汕人共同弘揚中華民族的正義精神,共同建設香港。

在香港,客家文化研究的先行者賴際熙,他所著的《清史大臣傳》、《赤溪縣誌》、《增城縣誌》、《崇正同人系譜》和《荔坨文存》,是香港客家文化研究的奠基石,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等著述,則是香港客家文化研究的大柱石。在客家史、客家學一系列理論支點和史料文獻方面,從賴際熙到羅香林之間的繼承與發展的脈絡關係,不但對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世界客家文化研究有巨大的意義。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要沿著賴際熙和羅香林所開創的正確道路,努力前行!

 

 

 

 

 

 

 

 

 

 

 

 

 

 

 

 

 

 

 

 

 

 

 

 

 

 

參考文獻:

 羅香林《香港崇正總會發展史》,見香港崇正總會編印《崇正總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195012月),1995年重印。

 賴際熙主編《崇正同人系譜》,1925年香港奇雅承印,1995年重印。

 譚元亨、羅可群、丘立才編 《廣東客家史》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010月。

 丘立才著《客家文化新論》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2


推荐到博客首页 (4)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686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4.12.18 23:41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