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福地乐土炎陵好



  福地乐土炎陵好

                            ——走进炎陵人家

                                                    

开始曲

听众朋友,有句话讲,他乡遇故知。作为广东的客家人,我们到了湖南炎陵就有这种从心底而来的亲切感。在那里,我们见到了湖南炎陵县炎帝陵管理局的局长朱建军,他是湖南炎陵客家人,对于当地的历史人文很是熟知。

朱建军(炎帝陵管理局):我们炎陵县这个地方总共有20万人口,占了70%是客家人,所以我们这里也是客家人聚居的县份,而且炎陵的客家人从汉代开始,陆续开始迁徙来到炎陵,有福建的,有广东的,有江西的,还有全国各地的,基本上比较完好地保持了客家人的、客家族群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这种天然的情感让我们之间感觉倍感亲切。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我们从炎陵县城出发,驱车三个多小时来到了下村乡,走访客家老乡,感受客家淳朴的民风。在鹫峰村修整一新的朱家祠,我们见到了很多客家老乡,大家在祠堂里泡好茶,拿出了当地高山上的水果来款待我们。朱苏平还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了自己的家族祠堂和家族历史。

朱苏平(下村乡鹫峰村):这个祠堂大概三百年左右,清朝嘉庆年间。

记者:从哪里迁徙过来的。

朱苏平:我们的始祖先迁徙到桂东,桂东作为一世祖,三世祖就搬到下村,我们这里算五世祖。

记者:去年为什么大家会出钱修整祠堂,是不是比较破了?

朱苏平:是呀,祠堂比较旧了,像这个梁柱都往下掉了,我们也不愿意老祖宗的房子在我们的手中这么破败……

朱苏平:作为自己应该了解自己的家族,了解他的历史,我自己非常去了解这些东西。

朱苏平:晚清时期的读书人出了几十位,一般都是贡生、

今年五十多岁的朱苏平,并不善于言辞,但你跟他交流的过程中,能很容易地感受到他对自己家族的爱。

朱苏平:我几代中医,有两个孩子。

记者:孩子也学医吗?

朱苏平:不学医,但跟医还是有些关系,大孩子是学药,小的是制药,

记者:您是跟谁学的,是爷爷还是父亲?

朱苏平:我学医主要是跟父亲学的,

记者:您知道您们家是几代中医了?到您这一代算。

朱苏平:到我这一代是第四代,

记者:曾祖那一代开始悬壶济世的,一百多年。

朱苏平:悬壶济世一百、两百多年了,曾祖他是道光年间去世的。

间奏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离开了朱家祠,驱车来到不远处的丘家祠堂,在那里我们见到了丘精华,这是我们要拜访的另外一位炎陵客家人。在家务农的他,参与了编纂全球丘氏族谱的工作。我们的聊天就从这个话题开始。

丘精华:丘家儒是广东的,他来牵头搞通天谱,通天谱就是凡是丘姓,包括海外的侨胞都联系起来了,这个谱基本上搞了一半了,我们炎陵县就成立炎陵分会。

记者:那你也参加了这个修通天谱的工作?

丘精华:我们这个工作蛮繁重,谱馆在深圳莲花山庄,我去过两次了,因为修谱,现在还很多人在那里工作。

记者:为什么这么热心宗族的事情呢?这么辛苦还做这些事情。

丘精华:宗亲的事情能做就做些,其他的倒没什么。

在丘家祠周边的田间地头,举目所见到处都是果树,而在朱家祠堂品尝到的高山水果味道鲜美,令人难忘。

丘精华:我们村就有将近2000亩黄桃、奈李,你所看到的都是奈李,今年的价钱还可以,卖到了13块钱一斤,一斤才三个。

记者:黄桃呢?

丘精华:黄桃也差不多是这个价。

记者:那今年有多少收入呀?

丘精华:我们乡奈李和黄桃收入应该起码达到500多万,奈李种植我们乡有3000多亩,还申请了绿色食品呢。一般的农户都有几万块钱的收入。

记者:在这里如果有田地,过日子还是很好过的。

丘精华:是呀,种植带动了养殖,像我的果园里养了几十只鸡,多的时候是100多,200个,这些都是真正的土鸡。

记者:价钱高。

记者:种树、养鸡,像去年能收入多少呀?

丘精华:一般的家庭都有56万,

记者:那过日子还可以。

丘精华:平平淡淡就可以,

记者:知足常乐。

丘精华:没事就到果园里看看,

记者: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丘精华:什么好过不好过,还可以。

在丘精华“还可以”的回答里,我突然想起了写《炎陵客家》一书的作者张观怀先生给我讲的一个故事,名字叫“酃县女子贤,高山能种田”,炎陵县历史上的名字叫酃县。

张观怀:现在我们看到的梯田,都是客家人开垦的,当时有个民间故事,酃县很多客家人,开了很多梯田,但是没有水,没水只能种旱粮,但据说观音菩萨化妆成一个老太婆,用现在时髦语言说是视察,那时是体恤民情,就来到一个客家妇女的家里,她说我想到你家讨碗水吃,妹子你给碗水给我吃,妹子就说,好呀,喝生水会肚疼,你喝杯茶。后来到另外一个村,人家正在做点心,做好点心给半山腰做事的人吃,她到另一户客家人家里,她说,大嫂,我肚子饿了,你的点心给点我吃。人家说,您吃,您老人家多吃点。她又到了第三户人家,正是吃午饭的时间,那个老太婆站在那里就不走了,客家大嫂就问老人家您找我有什么事呀,她说我肚子饿了,走不动了。大嫂说,您肚子饿了,走不动,那到我这里吃饭吧,我现在要送饭去,我先舀饭给你吃,然后我去送饭给做事的人吃。她说,你在那里做事。大嫂说,我们在上面开田呢,她说,田开的怎样呀。大嫂说,田开的是不错,就是没有水。那观音菩萨化妆成老太婆就对这个妹子说,你告诉他们,田那里没有水,就往地上踩,有个口诀,酃县女子贤,高山能种田。后来就把这个告诉给需要水的人,果然出现泉眼,泉水就出来了。所以以前我们炎陵县,再高的山,山上都有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所以人家说,酃县客家妇女相当贤惠,感动了观音菩萨。所以住在炎陵县山区的山民,高山上都能种田。

“酃县女子贤,高山能种田”,客家人的善良勤劳让炎陵县变成了福地乐土,大家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2129 |  个人分类: 客家天地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4.01.18 10:20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