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藏在音乐里的我们】--已发【睿特写作】微刊



黄丹 
那部蒙古电影《哭泣的骆驼》,讲述一只红褐色母驼因产下罕见的白驼羔,而拒绝给它喂奶,而不管白驼羔伤心虚弱地哀叫。因此主人找来乐师,希望用音乐感染母驼,帮它找回迷失的母爱。后来一首【孤独的白驼羔】让母驼流泪不止,终于开始亲吻并接纳白驼羔。此故事证明了音乐的神奇力量,不只是人,即使对动物,也同样具有感染力。 

不禁想起从前。据说我出生以后很少哭闹,小姑小叔问我妈,“阿妹怎么不哭?”那时大家住客家围龙屋,谁家有点动静,十几户人家都清楚得很。安静的婴孩也让人觉得例外。 
长大后自己才明白,那时候的我,也许在娘胎已熟悉周围所有声响,因此,在婴儿期也觉得身旁的生活乐章,让自己觉得安全和愉快吧。 
从记事起,每天都能听到妈妈在唱歌。爸爸在外工作,妈妈便用歌声打发漫长孤寂的时光。特别是夜里,她经常在唱歌,有时用喉音哼一些曲调,那时的妈妈特别美。 
当我们再大一些,农忙时都要帮母亲下地忙活。家里人手不够,稻子收割后再打谷,有时已至深夜,还必须用斗车把谷子拉回几里外的家中。母亲则让我在晒谷场看守谷子,妹妹帮她推车子。方圆几里的寂静旷野,漆黑一片,附近还有墓地,偶尔飘来点点磷火,远处时不时传来悚人的虫鸣鸟叫或一群犬吠。十二三岁的自己,害怕得很,但如果不帮忙看着稻谷,万一被人偷了去,母亲白忙活还不算,一家人还会没了口粮。 
于是自己躲在高高的稻草堆上,在心里唱歌。唱完所有能唱的,就学着妈妈那样随便哼哼,有时哼着就笑起来,有时也会委屈地哭。天知道那时都唱些什么,只是记得,若无音乐,小小的我是无法孤身在漆黑的野外熬过那些时光。如果我们不帮忙,母亲会更辛苦,我们也不愿她独自深夜还在野外操劳,自己却呆在安全明亮的家里,那也是会牵挂和充满负罪感的。
好不容易长大,十七岁的我便不再读书,进了工厂。夜里经常加班,骑单车回家时也小声哼曲,借此壮胆和安慰自己。 
几年后成家生子,希望未来的孩子有一颗善感的心,在孕期便买了很多名曲轮换播放。后来孩子果然聪明漂亮。 
记得他在五六岁时,我经常听的音乐里有一首【人鬼情未了】,有一天小娃娃竟然对我说:“妈妈,不要放这首歌,我听了想哭。您也不要听这首歌。”当时自己很惊讶:那么小的孩子,竟然也能音乐感染?我才开始有意识地挑选适合家里播放的音乐,也从那时起,更喜欢让人安静舒缓的曲子。 
生活中的我们,未必总是一帆风顺,事事如意也常是美好的祈愿。更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只是能被他人感知的表象。幸好有那些优美的旋律,给不安的灵魂轻柔抚慰,滤去尘埃,还我们如初的安宁平和。这便是音乐的功德吧,而我们,也愿意把自己那颗善感的心,藏在音乐里。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353 |  个人分类: 文艺 |  系统分类: 文学•艺术 |  发表于: 2016.03.02 18:05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