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何如璋——中日两国正式邦交的开创者



 

载自 梅州日报客家人·连载 20091128 星期六

 

 

 

                   何如璋——中日两国正式邦交的开创者

 

                                    何维柱

    “相如传檄开荒去,博望乘槎凿空回。何似手赍天子诏,排云直指海东来。”这是晚清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何如璋接受使命奉到光绪皇帝亲笔国书之后,怀着兴奋的心情从北京启程赴任时吟咏的一首诗。

  一八七六年,时任总理大臣李鸿章再三敦促,于是清政府决定向日本派遣使节,因李鸿章的推荐,何如璋成为极选者。一八七六年(光绪二年)十月,光绪皇帝于养心殿召见何如璋,鼓励有加。一八七七年一月十五日,清政府宣布:“改派翰林院侍讲何如璋,即选知府张斯桂为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并决定以何如璋为正使,张斯桂为副使。此时,何如璋挑选非翰林院任职且非进士出身的黄遵宪为参赞,诚然,他非仅看中黄遵宪的“文辞”之材,更看重其“忧时感事,颇具境界”之人。

  何如璋,字子峨,广东大埔人。一八六一年考中举人,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恰好日本明治维新那一年考上进士,钦点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尔后任散馆授职编修。因其研究当世之务,被李鸿章视为翰林院里少有的通晓洋务的人才而颇加推荐。

  一八七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何如璋率驻日使团一行十余人,并带跟役二十六名,共四十余人,登上江南第五号“海安”兵船从上海黄浦起航。这是中国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派出的驻日外交使团,可谓中日关系史上重大事件。

  十一月三十日,“海安”兵船抵日本长崎港,日本戍即挂龙旗,长崎炮台鸣礼炮二十一响致敬,其它国家兵舰亦接连鸣礼炮以示敬意。抵神户时,当地华侨派出以骑士为前导的仪仗队前来欢迎,日本国民以及欧美侨民也热情地远道而来瞻仰中国使臣风采。

  十二月十六日,何如璋一行乘坐的兵船远航近万里终于抵横滨。“海安”兵船入港时,炮台又鸣礼炮二十一响表示热烈欢迎。到横滨后,何如璋派遣参赞黄遵宪“先赴东京见外务卿,并具函通殷勤约相见”。尔后,率副使张斯桂和参赞黄遵宪入东京,“遂赴外务省晤正卿寺岛宗则、大辅较岛尚信,钞国书稿示之寺岛。” 二天后,日本外务省通告何如璋公使,订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光绪三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谒明治天皇,呈递国书。

  二十八日晨,何如璋公使率副使张斯桂、参赞黄遵宪等一行,由横滨坐火车至东京的日本皇宫晋见明治天皇,呈上国书。

  何如璋公使呈递的国书内容是:

  大清国大皇帝问大日本国大皇帝好。朕诞膺天命,寅绍丕基,眷念友邦,言归于好。兹特简二品顶戴升用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为钦差出使大臣,三品顶戴即选知府张斯桂为副使,往驻贵国都城,并令亲赍国书以表真心和好之据。朕知何如璋等和平通达,办理交涉事件必能悉臻妥协,惟冀推诚相信,得以永臻友睦,共享升平,朕有厚望焉。大清光绪三年七月初五日。

  此次晋见明治天皇,呈递国书,为中日两国关系史上未曾有之举,黄遵宪说:“日本汉学者皆谓自隋唐通好以来,千有余载,及是使者始奉皇帝国书,待以邻交之礼。书之史册,实为至荣。”

  以何如璋为首的使团此后驻日四年有余,他们悉心查访日本的民情政俗,深入考察日本明治维新,力倡容纳西方科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改变封建专制,渴求强国之道。他们笃邦交,争国权,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所绘写的多彩篇章,直至百年后的今天仍被世人称道。                 

   联系作者  Email:heweizhu@126.com


推荐到博客首页 (2) |  复制链接 |  评论: 3 |  阅读: 1159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工作•职业•资料•技术 |  发表于: 2012.03.28 22:09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回复 发布者:人境庐人
2012-04-05 14:36
今年九月,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是中日建交135周年。此文放该网后,如今见反应之冷淡,出乎意料。难道没有多少人有心思去关心中日关系吗?难道中日关系不重要吗?难道……

 回复 发布者:zhang
2012-03-29 22:37
邦交有鸟用,后来还不是跟他打了几次仗,要不然他的冲绳现在指不定还是我们的

 回复 发布者:yulh159
2012-03-29 16:39
是第一任日本使者。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