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83)那天,红棉似火


     

                                                                   

                                                                          

                                              那天,红棉似火




              廖振叔走了…

        2014年冬,我到廖振叔家里去。这次有点异常,他握着我的手审视良久、突然脱口而出:我好象看到了你的父亲。

        我不禁心里一沉。                   

                                                                                     

                                            一


        一九七三年夏天的一个周末,父亲送给我一本书,书名叫《石头娃子》。这天,平日不苟言笑的他忽然兴致颇高,他说,这篇小说主人公石头娃子的原型既是创作者,又是我们这代人的缩影。你先认真读一读,晚上带你去见识一下本书的作者廖振叔,他是红小鬼出身的作家。他最近举家迁徒,从辽宁回到家乡来了。

        那天睌上,他的家里门庭若市,衣着朴素、脚蹬解放鞋的廖振叔应接不暇;看来我是一时无法讨教文学了。我记得当时一句冒失的问话事后还被父亲责怪。我有点怯生生地问廖振叔:人家都留在大城市当官了,您为什么还要举家从辽宁迁回山区来?他答道:离不开少年时生活过的地方。

 

                                            二

       许多年来,我不时随父亲到廖振叔家里去。却难得见他一面。廖振叔到那里去了呢?玉香姨答道,“他或在古野凹里、或到银江坪上、或者回到他老家小都村…家里成了旅店啰﹗”父亲告诉我,廖振叔千里迢迢返回故地,是为了到那个旧日战场寻觅战友的遗踪,那片绿色山乡红色土地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战斗故事。

       廖振叔是少年神枪手,小小年纪当了山野将军刘永生司令员的警卫班长。他参加了大小七十余次战斗。革命终于胜利了,战争的幸存者进城了。廖振叔不愿意也不习惯做城里的官,因为革命的胜利由无数鮮活而瞬间消失的生命换来。他希望进城做官的战友们和子孙后代牢牢记住——共产党打天下坐江山耍依靠人民,也为了人民。他要记录这一切,他要诉说这一切。他写了《血战圣公潭》。他意犹未尽,他还要读书和写作。他在辽宁大学读书期间废寝忘食、奋笔疾书,乃至写得连手指都变形了。于是,风靡一时的《战斗的少年时代》落生了。廖振叔的老上级,曾任梅县军分区副司令的黄克庸读后激动异常,连声说,可喜可贺呀!神枪手出身的红小鬼换上了神笔也。

      廖振叔一不小心成了作家,这支笔伴随他的一生。

                                              三

       1991年元月,由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创作笔会在市区江南大厦举行。作协主席廖振叔请来辅导老师、原花城杂志总编李士非。他是一个沉稳內向又满怀激情的文学界老前辈。他说,这次笔会后计划到廖振叔的生活基地大埔和三乡去。他说有志为文者要向廖振同志学习,不要忘记土地和人民!旁人嘀咕,“这一招式会不会有点不合时宜呵。” 李士非老师听觉甚灵,因为我见他微微一笑,话锋一转,旁敲侧击回答道:“文学是人生的副产品,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如纸扎的花。廖振同志首先是一个游击战士,然后才是一个战争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战争摇篮里成长的作家固然不乏其人,而象廖振亲历大小七十余次战斗、由战火催生的作家却是凤毛麟角。作家廖振属于红色土地,红小鬼作家为文坛留下了革命老区的血色篇章。”李士非老师的一席话我思索了很久。那次普通笔会对与会作者产生不小的影响,因为一直以来都在留意本地作者的文章。

      文学,是人生的一场最热闹也最寂寞的马松赛长跑,发令枪响起时刻的场面多么热闹,而进入终点时却稀稀拉拉。

      廖振、李士非等人是冲向终点的勇士,如今靜夜思量,缅怀逝去的文坛前辈,我面对孤灯,只好自言自语说一句“惭愧。”

 

                                                   

                                                 四


         200918,大埔县被认定为全国中央苏区县。

        远在天堂的父亲定然知道了这件事.因为就在这个晚上,我在梦里被他拉扯着说要带我重上一回铜鼓嶂。

    我说这座山好高啊。他说没有高山那来中央苏区县呀!人家廖振叔一辈子都与这片群山相伴呢!你未老先衰呵?!

         醒来不禁汗湿衣衫。

       2012年夏天,我以梅州时空网友的名义参加了天秀杯”·三乡村野采风活动,发稿时我交了一篇“另类” 文章:《革命老区三乡》一一

              群山奔踊,万木争荣。这块土地与山中山大埔连成一片,所谓山高皇帝远也。

        这里是著名革命老区。 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前,它是另起炉灶、占山为王的洞天福地。

        这个当年鏖战急的舞台迎来全新的角色。亲近三乡,踏上激情的土地,缅怀燃烧的岁月,不由感慨万端。

      原籍三乡小都村、红小鬼出身的作家廖振叔进城后忘不了这块土地,一部长篇回忆录《战斗的少年时代》记录了血与火交融的岁月,书中人物和故事基本上都在这片绿色山野展开。这部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少年, 我年少时是发烧读者之一。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安排我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我不时离群四顾,依稀看见旧影憧憧。蓦然回首,网友们活跃的身影和举起的相机,恍惚间与红小鬼、卡宾枪和迫击炮重叠;我于是悄然尾随,让令人遐想的瞬间定格。

       三乡,共产党人患难时赖以生存的地方,永远不能忘记!

     后来我告诉廖振叔:“我到三乡去了,听李国泰现场讲故事。这块红色土地,绿色山林确实是好地方。”

    “好哇!饮水思源,这才是做人的正道。”他抚掌而笑,笑得很开心。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的小冯金

     和石头娃子。

                                            


                                              五   



           廖振叔走了  这一别是没有归程的远行。

          在为他送别的那天,梅江河畔红棉似火,一团团的烈焰把两岸照得殷红。

 











     1991年元月,巿作协举办的文学创作笔会在市区江南大厦召开。

         图为参会人员合影。廖振(二排左一)、李士非(前排右四)。




                                    1995年梅州文学创作笔会,廖振(左三)与杨干华(左四)等人合影。



     廖振(左)在1995年冬举行的梅州文学创作笔会上。





1995年冬梅州文学创作笔会,廖振(中)与平远作者肖剑梅(左)兴宁作者朱伟杰(右)合影。



                         











推荐到博客首页 (3)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2503 |  个人分类: 文学·艺术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5.04.05 01:10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